活动风采丨出国交流日志之郑珏婷篇——《中欧初探——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交流记》

2019820号,经过10个小时的飞行,我抵达了瑞士苏黎世机场,开始了为期100天的德国交流历程。(ps:至于为什么是落地瑞士,原因是康斯坦茨是位于德瑞边境的一个城市,距离苏黎世机场仅有一小时四分钟的火车车程,相比德国境内的其他国际空港在距离上要近得多~)跨越德瑞边境线,终于抵达了目的城市,位于博登湖畔的康斯坦茨。当晚简单安顿之后,第二天一早前往康斯坦茨大学。

康斯坦茨地理位置

接待我这三个多月交流学习的Elke Scheer教授课题组隶属康斯坦茨大学物理系,主攻低温物理方向,来到这里之后,我第一次见到了布满液氦管线、起重装置的低温超导实验室。超导磁体必须在低温下工作,而保持杜瓦内部液氦量充足则是进行实验的必要条件。液氦随着时间会不断挥发,氦气通过管线回收回流回氦气站,杜瓦内部的液氦高度也会不断下降,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两到三天需要从液氦罐往杜瓦里转移一次液氦。由于转移液氦需要两端同时操作,我也通过互相协助灌液氦这一日常操作,迅速地熟知了组里的各个成员。低温实验相对而言实验周期偏长,捕捉有用的数据也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一部分运气加持,幸运的是我实验用的芯片非常争气,坚持了两个多月依旧存活,十分感谢合作者小哥Gautam以及工程师Simon的帮助。

AG Scheer低温超导实验室

从研究条件来说,康斯坦茨大学具有优异的条件,然而从生活方面而言,对于中国留学生确实是不小的打击,德式食堂的水平确实不敢恭维好在康村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景色还是不错的,多少缓解了一些在食堂吃饭的惆怅之情。在这种艰难的饮食条件下,还是激发了不少自己做饭的潜能的,同时比较凑巧的是,在Elke组里还有不少中国同事,因此组团涮火锅改善生活也成了经典的保留节目,非常感谢红红、帆哥、梦琦师姐以及莉莉对我的关心照顾,让我得以在美食荒漠中比较得体地生存下来。

上:康斯坦茨大学食堂的日常配置

下:自己动手改善生活

出来之前的to-do-list上有两个最早萌生的念头,一个是去听一场柏林爱乐的演出,另一个是去一趟奥地利萨尔茨堡,结果宅了二十多年的我还是超额完成了目标~利用周末的时间稍微放飞了一下自我,除了列表上的两个城市,还去了不少地方,有提前计划好的,也有说走就走的旅程;有结伴出行的,也有独自一人的行走。感谢珑漪、楷强师兄以及小朱同学,让我体会到了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体会。赶上了大师祖宾梅塔的演出和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与十年没见面的颖达学妹一起像孩子们一样在微缩景观世界流连了大半天很多城市都是匆匆掠过,却也总有在走马观花中得到的惊喜体验。

旅程记录

课题组合影

三个多月的交流生活转瞬即逝,非常感谢Elke Scheer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接待,让我在交流期间学到了很多干货,还给了我一个参加大型研讨会的机会,她对于科学问题的坚持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十分令人钦佩。同时也要非常感谢洪老师的信任给了我这个机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我也希望自己能在今后在Pi-Lab开展的单分子磁学研究中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追梦的旅程,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