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lab又双叒叕来招新啦!我们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探索有趣的科学问题和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团队的研究方向可参见实验室网站:https://pilab.xmu.edu.cn/。以下是详细的博后招聘信息:
招聘岗位
1. 博士后(单分子电子学方向,2-3人)
a) 对单分子电子学或单分子尺度相关基础科学研究感兴趣,以学术道路作为职业规划,具有英文读写能力。
b) 博士毕业于化学(有机、无机、分析、物化、高分子、计算皆可,我们都有成功培养经验)、化工、材料、物理、生物、电子、仪器等相关方向,实验和理论皆可。
c) 根据研究背景年薪25w起,获得博新计划支持或青年基金支持后年薪30w起,在站期间,论文和基金申请奖励另计。我们一直认为科研人员只有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创造的灵感。
d) 支持和指导博新计划等各类项目申请和论文写作,出站后协助推荐教职并提供仪器支持。
2. 博士后(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和科学仪器,2-3人)
a) 对人工智能与化学、化工、半导体等工业过程的交叉研究特别是无人智能材料研发实验室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或智能控制算法感兴趣,具有英文读写能力。
b) 博士毕业于自动化、仪器、信息、化学、化工、生物、仪器等理工科方向,具有编程基础,希望未来往工业智能方向发展(学术圈和工业界皆可),可接受没有相关经验、但愿意学习的博士申请(如果非化学背景最起码要有点编程基础,欢迎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清晰规划,希望更改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团队与华为深度合作、与腾讯AI实验室有犀牛鸟项目合作,已有十余位硕士生进入相关领域大厂)。
c) 依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年薪25-30w。
申请专业需求
除特殊要求外,理工科皆可,专业不限,现有博后有来自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计算化学、高分子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化学工程、自动化和应用数学等多种背景,我们一直坚信diversity是创新的源泉。
和热爱科研的导师一起工作
洪文晶教授,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嘉庚实验室副主任,Langmuir期刊副主编。洪文晶教授于2015年回国组建厦门大学信息材料与工业智能实验室(π-Lab@XMU),课题组以精密仪器和人工智能研发为特色,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广泛合作,进行单分子电子学研究和该尺度下的催化反应、分子组装行为的探索。在分子电子学研究领域,洪文晶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8篇,迄今论文总引用10000余次,包括Nat. Mater. 3篇、Nat. Chem. 1篇、Nat. Catal. 1篇等《自然》子刊论文5篇,以及J. Am. Chem. Soc. 14篇、Angew. Chem. 17篇、Chem/ Matter/Sci. Adv./Nature Commun./PNAS 16篇和CCS Chem./Sci. Bull./Sci. China Chem. 11篇等,研究进展多次获得基金委、学习强国、科技日报和Chemistry World等媒体的报道。此外,洪文晶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和CCS Chem.发表作者专访并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受邀在Chem. Soc. Rev.、Acc. Chem. Res.、Adv. Mater. 等期刊发表综述,作为主编出版专著《单分子电子学:从测量技术到科学问题》。在仪器研制方面,洪文晶教授在科学仪器领域授权发明专利15项,研发的单分子科学仪器可以用于本科生甚至高中生的实验,还在化学教育学顶刊J. Chem. Edu.发表文章介绍相关科学仪器及数据分析方法。
在产业化相关研究方面,牵头与华为、中化、宁德时代等6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研发项目,总项目经费超过5000万元;自主研发科学仪器安装于欧美和国内50个实验室,参与研发技术入选2020年科创中国前沿技术榜单;组织建设了亚洲首座无噪声超精密加工与表征实验室;以及建设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面向某关键高分子材料研发的无人材料智能实验室;正在负责组织建设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
团队导师组是一个由来自微电子、智能控制、微纳加工等不同背景的年轻又nice的老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
博士后团队和职业发展
我们的团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高校的小伙伴,2017年至今有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科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0余位博士后顺利出站,目前在站博士后12位。
实验室已有十余位小伙伴通过博后阶段的训练成长为能够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并能找到正式教职的独立科研工作者,迄今实验室博士后已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hem.、Nat. Mater.、Nat. Catal.、Sci. Adv.、Chem、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实验室对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博士后可配备硕士研究生和工程师组成攻坚团队并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表现优秀的博后出站后提供厦门大学南强人才B类副教授tenure track晋升渠道(进入tenure track后年薪可达30万以上,安家费百万以上),或推荐到合作单位任职,表现较为出色的博士后出站独立后可获得一套团队自主开发的单分子测量系统(市场价50w+且需要近一年排期)作为启动支持。
π-lab也统计了博后小伙伴的来源单位和出站去向(见下表)
博后入站前所在单位 |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 |
博后出站后去向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材料学院副教授、电子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教授、郑州大学副研究员、湘潭大学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嘉庚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福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特聘副研究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常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讲师、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等,此外还有创业公司CEO、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诺奖组)、牛津大学博士后等 简单说,除了正在入职,选择创业或者选择海外牛组博后继续深造的小伙伴,我们培养的博士后目前是100%能够找到正式教职的。 |
博后发表部分论文期刊 (一作/共同通讯) | Nat. Mater.(2 篇)、Nat. Chem.、Nat. Catal.、Sci. Adv.、PNAS、Chem(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Mater.、CCS Chem.(2篇)、Nano Lett.、Anal. Chem.…… |
博后各类基金情况 | 博新计划(3人)、基金委青年基金(11项)、博后特别资助(1项)、博后面上基金(7项) |
此外,π-lab具有广泛国内外合作网络(可参考合作通讯作者,包括多位诺奖、近十位各国院士),出站博士后和毕业博士生已有19人先后获得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所正式教职,团队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已有12人获得国外名校博士后和博士offer,还有一位优秀的小伙伴甚至因为W教授的一封推荐信没有面试就直接拿到了美国名校诺奖组的博后offer。
π-lab工作氛围积极宽松、简单纯粹,经常会组织各种体育赛事和团建活动(办公室中心就是羽毛球场),科研之余大家可以坐在休息室喝点咖啡,聊聊天,打会羽毛球。
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
厦门大学是双一流、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化学和化工学科分别进入了ESI国际前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工程学科),我们的实验室是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组)等国家级研究平台的成员单位,也是福建省首批省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的首个入驻研究团队。团队组织建设了总投资近亿元的亚洲首座无噪声超精密加工与表征实验室(https://pilab.xmu.edu.cn/info/1298/3347.htm)和拥有1800平方米洁净室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微纳制造中心,实验室为国际单分子电子学领域研究提供了超过一半的科学仪器,实验室良好仪器平台为相关研发提供良好研发条件。
其他福利待遇
1. 住房保障:可选择入住博士后公寓(房租数百大洋)或领取租房补贴;
2. 子女就学:博士后子女按学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就读幼儿园、小学;
3. 学术头衔: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特任助理研究员、特任副研究员学术头衔,特别优秀者,可申报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给予特任研究员学术头衔;
4. 团队支持:实验室有成型工程技术(电子、微纳加工等)和行政团队支持,保障博士后聚焦研究工作。
5. 配偶工作:实验室在各个平台协助安排配偶工作。
6. 博士后入职后,落户厦门可以申请厦门市相关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
来到厦大这个美丽的地方,和我们一起快乐地探索科学问题和技术创新吧~
联系方式
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报名,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以及能体现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发送给洪文晶教授(whong@xmu.edu.cn),邮件标题为“姓名+应聘博士后”。
工作地点在福建省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嘉庚创新实验室1#(推荐)或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化学楼(如家庭原因也可安排),工作环境等可访问我们的网站:pilab.xmu.edu.cn、微信公众号“信息材料与工业智能实验室XMU”,欢迎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团队小伙伴了解实验室和合作导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