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风采丨祝贺π-Lab团队π-group项目荣获第十五届福建省“挑战杯”比赛二等奖

π-Lab洪文晶教授指导的项目团队π-group在第十五届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了福建省比赛二等奖。

 

图一:项目宣传海报

这支队伍由8人组成,包括化学化工学院7人(均为π-Lab课题组成员),分别为钟家和、王晨浩、周萍、徐星海、袁梓锋、董钢和张承扬,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1人,由洪文晶教授担任赛事主要指导老师。

该团队参赛课题是面向纳米尺度半导体表征的精密科学仪器研发,该项目通过在机械结构系统、放大电路系统和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上的创新研开发出一台具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识别、高时空分辨率和飞秒级高速检测的便携式单分子电学性质表征仪器,实现了对分子结中电子输运行为的超高灵敏度表征分析,在探究目标分子独特的电输运特性方面和基于该技术的智能工业分析测量领域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前景,整个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紧扣当前时代热点,突出了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商用分析检测领域了巨大优势。

图二:比赛现场答辩ppt首页

在两个多月的项目期间,该团队编写了2个版本35千字的参赛文本并设计与组装了2台全新的仪器。在撰写项目文本的同时,该项目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与厦门精仪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和技术委托合同,真正将单分子电学检测技术发展为牵引的成果实时转化为应用类产品,实现科研转化的重要目标。此外,该团队在此项目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专利3项及软著2项,并对项目和参赛作品本身出具了查新报告和质量检测报告,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图三:参赛成员调试仪器

59日,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拉开帷幕,比赛当天有104件入围决赛的作品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展开最终pK。本项目作品位于机械与控制类赛道,为科技发明制作A类作品,主要的项目介绍过程由2019级硕士钟家和完成,通过PPT的现场讲述和动画展示,以更直观的方式和更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项目的背景、创新点、应用前景等内容传达给评委老师,并通过热情的问答互动环节,给评委专家们解答疑惑,受到了他们对此项目的高度赞许,最终经过评委们的评审获得了福建省比赛二等奖。

 

图四:比赛现场(左)及参赛成员(右): 王晨浩, 袁梓锋, 周萍, 钟家和 (左起)

赛后,洪文晶老师、学院及校团委相关老师都对该项目所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的赞许和认可,希望该团队成员能够再接再厉,在生活和科研的其他方面继续发扬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更昂扬的姿态弘扬无挑战,不青春的大会主旋律,也祝愿π-Lab能在更多大赛中再创佳绩!

BTW,比赛结束后,此项目亲临比赛现场的小组成员有话想说。

  • 钟家和(π-Lab 2019级硕士):参加此次挑战杯的心情有而发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感谢,很感谢三位老师在项目上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帮助。很感谢一起工作的小伙伴们,是他们不厌其烦听我的修改意见和不计付出的努力,才让我们这个项目完成的更出色,走得更远。也很感谢π-Lab,感谢厦门大学给了我们一次可以挑战自我的机会;二是感动,很高兴也很幸运本人能作为此项目的负责人代领团队成员代表厦门大学出战福建省的挑战杯比赛,这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比赛了,过程一直都有伙伴的支持和鼓励,深夜里总有我们一起奋斗的场景,一步一脚印,我们的字典没有放弃二字;三是感恩,我们以努力最终换来了省赛二等奖的成绩,虽有遗憾,但过程的收获远远比结果来得更有价值,我们也将在未来科研的路上继续刻苦钻研,以更好的成绩和更多优异的成果回报π-Lab,回报化学化工学院,回报厦门大学给我们支持和鼓励。

  • 王晨浩(π-Lab 2020级硕士):从2月份开始准备挑战杯,到5月份比赛结束,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仪器搭建。3个月的时间有着数不过来的deadline,基本上是15天要做完骨架,设计画图、加工制作、仪器组装调试。比赛的过程中让我对STM-BJ仪器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调试仪器是一个即枯燥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在比赛的压力下,让我适应了这种过程,并且学会了很多东西,对于仪器调试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止步省赛,非常遗憾。过程虽充满辛酸,但收获颇丰。非常感谢实验室小伙伴们的无私帮助;谢谢洪老师、陈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 周萍(π-Lab 2019级硕士):中场加入挑战杯省赛项目,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需要从头了解整个项目情况,从零学习来帮忙完善整个项目。所幸最终我们的付出收获了相应的成果,这样的美好的结局是团队每一个小伙伴的日夜苦战和勤奋努力换来的,是三位老师耐心指导获得的,感谢这段时间团队小伙伴的包容与理解,也庆幸有机会成为团队的一员,未来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 袁梓锋(π-Lab 2020级硕士):时间回到今年年初,接到参加挑战杯比赛的通知,我们匆忙组队立项。年后我们项目正式通过,进入校级比赛。这个期间,我们一边进行着仪器的研发,一边有忙着项目文本、材料的书写,中间充满了太多的挑战,团队成员也时有抱怨。但在实验室的大力支持,洪文晶老师在方向上的指引,陈香萍老师和李竟菲全力配合项目推进和队长钟家和学长的不懈努力和团结一心加油干的冲劲下,我们不断完成仪器设计,推翻文本材料重新构建,最终在校赛突出重围并在省赛取得等奖的好成绩。对于这个比赛,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虽有遗憾,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下次将会做得更好。

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1。同时,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福建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该活动的重要内容,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从1992年开展至今是第十五届,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2

资料来源:【1】挑战杯官网:http://www.tiaozhanbei.net/focus

      【2】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kgcOgvAJYA21phT8OY_lVw

撰稿人:钟家和

校稿人: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