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风采丨祝贺段平、谭志冰顺利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

2022年05月13日上午,课题组(厦门大学信息材料与工业智能实验室)在嘉庚创新实验室三号楼会议室5举行了博士后出站答辩会,评审专家、博士后合作导师、答辩博士后(段平、谭志冰)以及课题组科研团队相关人员参与了会议。



图一 线下(上)线上(下)出站答辩会现场


受疫情影响,出站答辩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由博士后合作导师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进行主持。


此次答辩会的考核专家组由中科院化学所臧亚萍研究员(考核专家组组长)、南开大学贾传成教授,厦门大学杨扬副教授和刘俊扬副教授等组成。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张潜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李春副教授和厦门大学梁汉锋副教授等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博士后合作导师洪文晶教授首先介绍了与会专家与两名答辩博士后,并向专家们长期以来对于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关心与指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答辩过程中,段平博士以《基于电负性的电荷输运调控研究》为题,从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博后期间的研究工作。之后,各位专家组成员针对电负性诱导的单分子结Fano共振和偶极矩调控的相关工作与段平博士后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研究工作的分子设计、测试方法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二 段平博士


接着,谭志冰博士以《基于单分子裂结技术的共轭分子及氢键电输运性质研究》为题介绍了博士后期间在DPP分子(吡咯并吡咯二酮)电输运调控及氢键共振输运的工作。几位专家老师从分子结构筑手段,分子内D-A作用(给吸电子作用)调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给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图三 谭志冰博士



经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考核专家组一致认为段平博士后和谭志冰博士后的出站报告思路清晰、选题新颖、研究工作系统深入,圆满完成了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任务,一致同意出站。


此外,专家建议两位博士在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于体系内在机制和表征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优化,期望在未来看到两位博士后更出色的、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至此,本次答辩会圆满结束。


图四 会议合照


段平,男,2019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段平博士在站期间发表论文4篇(Small 2022, 2200361;Nano Lett. 2021, 21, 9729-9735;Cell Rep. Phys .Sci. 2021, 2, 100342;Sci. China Chem. 2020, 63, 467-474)。


谭志冰,男,2019年1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2月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谭志冰博士在站期间发表论文4篇(CCS Chem. 2021, 3, 929;Chem 2021, 7, 2270-2276;ACS Omega 2021, 6, 30873–30888;Sci. Bull.  2020, 65, 944-950),专利2篇(CN201811096876.5,CN201711461783.3);主持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图文:吴思逸(2021级硕士)

校稿人:李晓慧(博士后)

编辑:吴思逸 苑子恒


转载声明: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