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毕业生访谈 | 就业指南

在这离别与启程交织的夏天,2024届毕业生们已背上行囊,踏上崭新的征程。本期,我们邀请到四位即将进入职场的师兄师姐,分享他们宝贵的求职经验与心得。


采访对象:曾珍、何赛超、赵永杰、 夏钟升、 (2024届硕士毕业生)


记者

请问师兄师姐们是在什么时间,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硕士毕业后直接就业的?

曾珍

我在研二的暑假,正值秋招提前批时,就开始准备就业了。那时候其实还没完全确定自己是不是要毕业后直接就业,心里还在徘徊。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促使我采取了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完善我的课题,努力做实验和准备文章投稿,另一方面开始关注求职信息,积极准备投简历。随着求职过程的深入,我对就业的兴趣也逐渐增加。到我论文终于发表时,我感觉我的学生生涯已经圆满了,仿佛所有的学习经历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让我更有动力去尝试一下工作,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毕竟当了19年的学生,我渴望迎接新的挑战,探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何赛超

在研二下学期中期考核时间附近,也是秋招提前批准备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考虑有很多,包括是否继续升学、考公还是直接就业。当时再开始考虑毕业去向问题其实已经比较晚了,而自己手里能打的牌并不是很多。对于升学而言,还没有发表论文;对于考公来说,没有入党,也没有针对行测申论进行刷题;对于就业来说,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就业大环境也不是很好。但是结合自己本硕学历以及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相对优势,还是认为选择直接就业才可能有较好的去向。

赵永杰

大概在237月到12月期间,我一直在读博与工作之间纠结,最终选择了就业。那段时间边找工作边申请博士,两边都做了一定准备,后面也陆陆续续接收到一些公司的offer和高校老师的正面反馈的邮件,最后因为找的工作待遇方面个人觉得还算不错,再结合家人、师兄、朋友们的建议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决定就业。

夏钟升

在考研之初有考虑研究生毕业后不读博直接就业了,但是也没有那么绝对,大概是三七开吧。然后在读研期间慢慢察觉到自己不适合继续深造,最终就选择直接就业了。


记者

在求职过程中,师兄师姐是如何选择行业和岗位的?有哪些考虑因素?

曾珍

选择行业和岗位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我不太喜欢过多的社交工作,更倾向于挑战性强的职位,因此我主要投递的是研发类岗位。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关注行业的前景以及公司的实力,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公司对新人的培养制度也很重要,因为我希望在职业生涯的初期能够获得良好的指导和成长机会,帮助我顺利地从校园过渡到职场。这些考虑会让我在求职时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何赛超

在整个秋招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预期就业城市进行行业的选择。在求职的前期,由于自己对于新能源汽车较为感兴趣,投了很多车企相关的研发岗位,但过程均不是很顺利。因此后续改变求职策略,偏向于程序开发相关的岗位,求职范围扩大到互联网、通信、芯片、智能制造等行业。主要结合了一下自己专业和项目经历,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行业知识,避开一些过于饱和的热门岗位,最终在通过的几个岗位中选择了自己较为满意的进行签约。

赵永杰

生化环材目前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往半导体行业、新能源行业和光伏行业,因此找工作就锚定这几个行业就好。岗位的话,还是要从自身出发去考虑,个人兴趣和热情、薪资和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未来想要留在哪个城市都很重要,建议考虑全面。

夏钟升

一份最好的工作当然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前景好,但是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因此要考虑自己想要的工作一定要满足哪些要求,一定不能是什么情况,剩下的就看自己的妥协了。我找工作之处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领域去找,也就是工业过程的智能控制,但是都石沉大海了。于是我又转变方向,以离家近为主目标,工作稳定为第二目标最终找到现在这份工作。


记者

现在师弟师妹们在就业和深造的选择中可能还存在着些许迷茫,师兄师姐有什么建议吗?

曾珍

我的建议是,首先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周围的人都做某件事就盲目跟风。硕士毕业后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不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挑战。但如果这是你真正想要的,那面对困难时,你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克服和面对。我还想强调,无论你最终选择了哪条路,都不要去美化另一条没走过的路。你做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只要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全力以赴,每条路都会通向成功。

何赛超

深造需要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实力,承担更多的科研压力;而就业则需要更多的社会技能,承担工作压力。建议根据自身的兴趣、技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决定最终的去向。

赵永杰

迷茫很正常啦,师姐也迷茫,迷茫的话就两手准备,把过程做好做极致,坚持坚持就过去了,可以多和身边的小伙伴聊一聊,看看大家都出于什么想法,但每个人情况不同,还是要更多在意自己的感受,在准备的过程中,慢慢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你在多条路中都收到offer的时候,你将会更有底气去做出选择。

夏钟升

看清自己的道路总是相对困难的,我的建议是去对比自己与组内正在读博或者即将读博的同学,特别是相近的研究方向,根据他们的研究水平,生活状态去思考自己能不能赶上甚至超越他们,再去选择是否继续深造。


记者

师兄师姐选择硕士毕业直接就业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呢?

曾珍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繁忙的实验任务和求职准备之间找到平衡。要合理安排时间并不容易,但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方法是提前计划和细致安排。当我知道有招聘会或者面试安排时,我会提前调整实验进度,尽量多完成一些工作,以便在求职的关键时刻能够腾出时间专注于面试准备。这种提前规划和灵活调整的策略帮助我顺利地渡过了这个忙碌的时期。

何赛超

最大的困难在于秋招结束之后,由于大部分精力投入求职的过程中,导致科研论文进度较为落后,对于能否顺利毕业产生了较大的焦虑。因此在拿到offer之后,抓紧科研进度进行了小论文的投稿和大论文的撰写、实验补充等工作,最终能够赶在各个时间节点之前顺利完成毕业工作。

赵永杰

在确定好硕士毕业直接就业后,可能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入职哪家公司,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可以选择考公考编或者进厂,想稳定就考公,想挣钱就进厂,第一份工作选择赛道和公司平台以及公司地点是最重要的,可以先努力拿到offer,再最终从其中选择较好的去处,想清楚自己未来想要走什么赛道这个比较重要,可以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当今行业发展趋势。

夏钟升

最大的困难就是想去的地方没通过面试,没能进入想去的行业里面,这还是让我有些沮丧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调整目标,调整心态甚至是放低预期,找到一份自己能接受的工作。


记者

在求职过程中,师兄师姐认为哪些研究生期间培养的能力或技能对你们的帮助最大?

曾珍

对于我来说,首先是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这些技能是我在研发岗位上的硬资本。其次是时间管理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在研究生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这在求职和工作中都是非常宝贵的技能。另外,在文建部锻炼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面试中还是在工作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何赛超

求职过程中,一般都会经过笔试和面试这两个环节;笔试过程中,自己在空余时间学习的计算机、算法等知识技能帮助较大。而在面试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在研究生期间的组会报告、科研工作等事务中培养的科研思维和表达展示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帮助最大。

赵永杰

1.汇报和做PPT能力,在我们组,有各种各样的汇报:组内预开题、开题、中期等等。洪老师非常注重锻炼我们面试汇报以及做PPT的能力。

2.组织能力,在研究生三年,我承担了许多公共服务与党支部的工作,这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了我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使得我在面试时谈吐举止更加游刃有余。

3.模块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上,实验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会切分化解成小问题,逐步解决。在面试时,HR所问的问题,我也是秉持这种方式来逐步循序渐进破解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夏钟升

一个是编程能力,另一个是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关注与了解,这两者不但与我的课题息息相关,而且也能够帮助我去了解时代前沿的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


记者

师兄师姐在求职的道路上还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例如关键时间节点,就业信息渠道,准备工作、面试技巧等)

曾珍

1.7月份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简历,简历可以多给认识的师兄师姐以及学校的负责就业的老师,也可以拜托辅导员看看。老师们都很专业的,接受他们的建议不会错。学校也会开招聘会,也会有老师当场帮你改简历。

2.多关注学校的就业群,我觉得学校的就业群信息还是挺全的。同时如果有意向的公司,多关注公司官网以及招聘公众号。

3.多投。可以先投不那么想去的公司,获得一些面试经验,熟悉面试流程。如果是相同岗位,说不定还能刷题

4.面试就不要紧张,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何赛超

1.秋招是我当时最主要的求职期。从时间节点来看,在78月份的暑期,就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进行提前批的招录了;在9月份,许多企业陆续开始开放秋招官网入口;10月份,很多国企陆续开启面试。到12月份左右,招聘企业的数量就少了很多。

2.在就业信息方面,可以关注心仪公司的招聘官网,许多时间节点和岗位信息都在官网上发布。其次可以关注一些如国聘、应届生、智联招聘等求职平台,也能够获取不少岗位信息。而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关注牛客、offershow、小红书之类的平台,可以在里面获取许多求职技巧和招聘信息。最后就是秋招期间学校内各类线下招聘活动,许多企业会现场进行简历招收。

3.在准备工作方面,可以参考网上的优秀简历,针对自己想要从事的不同行业和领域,认真撰写和排版几份简历。其次,需要针对性地学习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尤其对于一些IT相关的岗位,需要笔试编程,平时可以做一些算法题目,锻炼算法思维。

4.在面试环节,对方一般是相关岗位的员工、主管或者HR。不同类别岗位的面试环节都不太一样,偏技术类的会询问很多基础的技术知识,这些可以通过看网上的面试经验进行针对训练。而非技术类的则更看重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对方一般会针对简历内容进行深入盘问,所以写在简历上写的东西需要深入理解。面试机会相比于笔试来说比较难得,因此在每一次面试完毕之后,可以将面试情况记录下来,对问答情况进行复盘和思考,改进自己的面试策略。

5.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把控。我在10月份之前投递的所有企业均没有回音,持续投递到10月份才逐渐有面试机会,最后在11月才接到阿里的面试邀请。在此期间身边常有同学讨论收获了若干offer,而牛客等社交平台上也不断有各类制造焦虑的发帖。面对这些情况,不要气馁,保持好心态很重要。

赵永杰

1.时间节点:秋招时间节点很重要,好公司招的大部分人都在秋招,另外要记得加学校的就业群,会有很多官方的通知,跟着学校的通知一步一步来就好,不要焦虑。

2.个人简历:个人简历是展示自己的门面。确保简历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突出成就和技能,可以准备多份不同的简历,侧重点不同,根据岗位不同投递相对应的简历。

3.面试准备和表现:可以在小红书上搜一下各个公司的面经,练习常见的面试问题,并确保能够清晰、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要注意面试礼仪和仪容仪表,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夏钟升

我回顾自己的求职,感觉没什么很成功的经验,但是反倒是有两点教训和大家分享,一是没有广泛的投简历,我总共只向26个公司投了简历,相对是比较少的,建议大家都多投一点;二是我在拿到这份工作后就基本放弃了春招,求职的后半程比较松懈,虽然后续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确实少了很多机会。


记者

师兄师姐们可以给想要硕士毕业后就业的师弟师妹们读研期间的科研生活一点建议吗?

曾珍

顶住压力,勇敢前行!读研期间的科研生活肯定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也是你成长和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何赛超

对于决定就业的同学来说,希望大家早早考虑就业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规划。但是顺利毕业是就业的前提,还是需要以科研为本职工作。空余时间多关注目标行业的招聘要求,并学习相关的行业知识充实自己。此外,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热点(如人工智能中的LLM),也需要持续了解与学习。希望大家把科研和求职的准备工作做在前面,从容应对毕业和就业的挑战。

赵永杰

如果想要就业的话,在我们课题组尽量选择将来有利于你希望就业方向的课题,我们组很大,包容性很强,可以往芯片、能源方向去偏。另外就是在组会上汇报,平时就注意多锻炼汇报能力,不要害怕被骂,要敢于battle。最后就是多在课题组承担公共服务,参加学校活动,使自己简历更加漂亮。

夏钟升

有机会就争取去实习,没机会就积极了解想去的行业前沿与实际工作内容,针对性地充分准备。


记者

师兄师姐可以聊聊在组读研期间的收获吗?(例如学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

曾珍

我觉得人际交往以及个人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收获的还是在文建部的那段日子,和文建部的小伙伴们一起组织活动,参加比赛的日子。我们当时代表π-Lab参加了学校的第八届实验室风采大赛。和文建部的小伙伴们为了比赛一起开会讨论,一起排练。虽然当时大家科研做实验也很忙,但大家都抽出空来一起完成了这个比赛,还获得了金奖。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我在厦大最难忘的日子之一,还记得决赛那天是22届毕业生的毕业趴,我们和刚哥,丹阳师姐还有家和师兄一起在学校比完赛带着金奖奖状冒着大雨去赶他们的自己的毕业趴。还有大伟哥,梓锋师兄,京昉,淑蕊,永杰,文慧,思逸和宪贵,我们一起完成比赛一起赶场。真得很开心很难忘的记忆,当然那段时间对我的能力也是有一个很大的锻炼,要同时兼顾科研和比赛,要统筹组织大家排练。这段时间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使我在忙碌中学会如何有效地平衡科研和其他活动。

何赛超

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收获在于从大小组会的PPT准备与汇报中锻炼了工作内容的呈现与表达能力,这项能力在进入职场时尤为重要。同时,在做实验和写论文的过程中,在老师和组员们的指导下提升了思考问题的严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此外,也在课题组组织的各类兴趣活动中发掘了自己在户外、运动方面的爱好,和许多有共同爱好的老师同学增进了友谊。

赵永杰

由于咱们是交叉学科,在π-Lab大家庭中确实学到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互相影响,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可以了解到多个地区的文化习俗。这里结识到了很多小伙伴,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对我大有裨益。

夏钟升

收获了三年快乐的时光,可以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课题,也收获很多友谊与帮助。


记者

对于曾经在厦大π-Lab的时光,师兄师姐能否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呢?或者对未来的π-Lab和母校,有什么寄语吗?

曾珍

愿未来的π-Lab继续引领科研创新,培养杰出人才,桃李满天下;而母校厦门大学,则永远繁荣昌盛,书写更多灿烂篇章。

何赛超

π-Lab的时光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三年,母校和课题组给了我很高的平台,提供了很多资源,让我能够不断进步。未来,祝愿课题组在各个科研方向都能够结出累累硕果,继续创造辉煌。

赵永杰

温暖、充实、快乐。感受到了π-Lab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了科研的充实;收获了与小伙伴们相处的快乐。

感谢π-Lab大家庭中的每位老师与小伙伴,三年时光短暂而珍贵,收获良多,欢乐满满,愿我们在各自的舞台,一路繁花,前程似锦。

夏钟升

我们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但是在有限的信息下往往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走。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曾珍

主要研究方向与发表成果:硕士期间主要从事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发表论文两篇、专利一篇。

毕业去向:TCL华星光电

学生工作: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翔安校区助理;嘉庚实验室安全员;π-Lab文建部成员。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何赛超

主要研究方向与发表成果:硕士期间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与控制技术的结合,发表会议论文一篇。

毕业去向:杭州阿里巴巴淘天集团

学生工作:班级体育委员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赵永杰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层忆阻机理研究。

毕业去向: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夏钟升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化工过程智能控制研究,发表专利一篇。

毕业去向: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图文供稿:曾珍、何赛超、赵永杰、夏钟升(2024届硕士毕业生)

稿件整理:曾巧珍(2023级硕士生)

编辑:曾巧珍(2023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