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在这离别与启程交织的夏天,毕业生们即将迈向新的人生篇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规划未来,我们特别邀请了五位即将去到国内或国外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倾情分享他们在科研与求学路上的宝贵经验与心得。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能够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动力,激励大家更加坚定地追求理想。
采访对象:潘涛、姜信年、王维城、汤子云、苑子恒(2024届硕士毕业生)
记者
请问师兄们是在什么时间,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呢?
潘涛
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应该是研一入学的时候吧,当时只是有这样的想法,后来随着对研究领域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个人原因,深造的想法进一步加强。心里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点成果,于是研二下学期,我找到洪老师表达了深造想法,得到了洪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于是最终确定选择读博。
姜信年
我是在大一的时候,出于对科研的兴趣立志读博的。
王维城
刚入研一的时候就决定了,想法一直没变过。一方面是家里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情怀。虽然学历贬值越来越严重,但是相信未来总有好的选择与出路。
汤子云
实际上在研究生入学时我就有读博的打算,但真正做出决定是在研二的下学期。一方面是经过两年来的科研学习对课题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够在这个方向上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自己对该领域依旧保持着刚学习时的热情。
苑子恒
我是在大三的时候有了读博的打算。首先在本科阶段上手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接着在π-Lab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时,受到各位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小伙伴们的帮助,激发了自己继续探索科研实验的兴趣,同时也希望体验不同的学术环境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因此选择硕士毕业后读博。
记者
在决定继续深造之前,是否有过其他职业规划?是什么让你最终选择了继续深造?
潘涛
说实话,在决定继续深造之前,我自己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一开始心里只是倾向深造,但也不排除就业。当时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前两年的科研经历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研二下学期是一个做出决定的关键点,最终选择深造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心里保持着对科研的兴趣,二是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三是家里和个人原因。
姜信年
我也有在工业界实习的经历。我个人觉得我可以在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做得很好,但继续深造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王维城
没有其他规划,除了家里支持与情怀,又恰逢疫情三年,加上就业环境不好,更加坚定了要深造。
汤子云
在决定读博之前我也考虑过考国家公务员、高中老师或者是去国企工作,但始终有一种在科研上没走到最后的遗憾,我觉得驱使着我选择深造之路可能是一种对科研的向往和自己内心想在某个方向上不断探索的呼唤吧。
苑子恒
结合自己学习过的专业知识,有考虑过找一份半导体行业的工作。但通过与师兄和朋友们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思考,还是希望挑战自己,选择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记者
选择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呢?
潘涛
因为是留组读博,所以相比出国留学和校外申博的同学来说,我并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小麻烦还是不少的。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是自己尽力而为,把自己能搞定的先处理好,搞不定的主动向老师或者朋友求助。
姜信年
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兼顾课题推进与博士申请。我那段时间尽量减少了我的娱乐活动,每天都尽量早起1.5小时,晚走1.5小时处理我的博士申请问题。
王维城
在选择读博后,找目标课题组是最困难的,因为刚开始没经验,还是需要去问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他们是怎么找的。另外就是在确定想要读的博士方向后,要多去目标学校的对应学院查老师的信息,也可以去小木虫翻翻看,有时候小木虫上可以了解到一些学校招生的时间节点。
汤子云
最大的困难我觉得是要调和不同身份带来的压力吧,首先作为毕业生我要专注于硕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包括实验和文章撰写,同时作为博士生要开始在博士课题方向上进行探索和了解,这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会导致工作量的激增。我觉得克服的方法主要还是和师兄师姐多进行交流学习,作为前辈他们总能给出你解决压力和如何实现更有效率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苑子恒
我认为是平衡组内科研任务和寻找读博课题组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分配。
记者
面对科研中的失败和挫折师兄们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吗?
潘涛
失败和挫折算是科研中的常客了。遇到它们时,首先需要保持情绪稳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其次,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实验即使失败了,它也是有价值的,通过后续的总结和思考,不断调整实验方案,一点点向成功靠近。
姜信年
我一般会给自己留一些时间,查阅一下文献看看怎么解决问题会比较好。实在心累的时候就去打打羽毛球和网球。这些挫折很常见,没有什么特别取巧的方法,多去看文献多去对比,大多可以解决。
王维城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科研上真的很容易遇到失败,比如我当时仪器刚刚搭建出来的时候,要先测金峰,但是测了好久却测不出来,且一直找不出原因,那一个月每周都是无功而返,我告诉自己测不出来很正常,测出来才不正常,哪天测出来那就是惊喜;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能无脑的去干活,要停下来多思考失败的原因,多与自己方向相近的同学交流,问问他们的建议,通过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多做改进尝试,总会把问题解决。
汤子云
我觉得在科研上的失败和挫折才是兵家常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心理上的调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打破现状向全新方向探索的勇气。所以我认为在科研上始终得保持着能够从零开始的决心,面对失败能够总结经验和研究失败的原因,这个过程可以多进行一些文献的阅读以及和师兄师姐们的交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觉得这是在科研上坚持走下去的一个关键。
苑子恒
首先是调整心态和情绪,可以多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互相开导和宽慰,只有让自己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时,才能可持续地度过瓶颈期;接着是直面和解决难题,实验中常遇到无效或失败数据,但都是为成功的实验路线做铺垫,因此我认为仔细分析数据和多阅读相关理论,有助于应对众多难题。
记者
在准备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师兄们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或故事?(例如关键时间节点,筛选意向课题组,联系相关人员,面试准备工作等)
潘涛
如果有深造的想法,建议尽早和导师沟通。如果是组内读博更要趁早,说不定就能提前转博,少写一个硕士毕业论文。
姜信年
平衡好压力,多去尝试,学好英语。面试的时候,老师评估你的时候,也是你可以问问题评估老师的机会。
王维城
23年7月到12月份时间段,一方面是要毕业需要抓紧有能够做出支撑大论文内容的产出,另一方面由于想彻底的转行去其他学院陆陆续续投递了很多其他学校学院的申请,比如航空航天、机械、控制、信息学院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失败了(现在找博士确实卷,不错的老师的名额早早就被预定了,洪老师的名额早早的就没有了,甚至都排到后年了),当时我就告诉自己这博士肯定要读的,无非早一年晚一年而已,从心态上先让自己放轻松。然后白天就做课题,还是要以课题为主先能毕业再说,晚上就查学校。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12月11号,洪老师告诉我说组内临时加了一个大科学装置做仪器传感方向的名额,就果断选择了留组。
汤子云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注意深造决定的时间,因为博士申请不仅要考虑个人意愿也要考虑导师目前的名额情况,如果决定转博的小伙伴可能要在研一下就得做出决定了。然后可以多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能坚定自己读博的决心和对更多该领域的老师有一个了解。
苑子恒
多阅读文献并思考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面试过程中,常被问到是否对未来要开展的课题有规划。因此,需要阅读相关文献并尝试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知识储备给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记者
师兄们认为,在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品质与能力是什么?
潘涛
个人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需要具有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开导调节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此外,还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做到勤动手,勤思考;少抱怨,少吐槽;不摆烂,不放弃。
姜信年
我觉得是稳定的情绪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维城
诚信、坚持、要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多思考多与其他人交流。
汤子云
我觉得首先锻炼的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很多的实验设计需要自己完成,这个过程就包含了大量的思考锻炼以及文献调研和学习的技能锻炼;其次就是能够锻炼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无论是组会报告还是平日里的讨论都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与人交际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
苑子恒
我认为是坚持和细心。在硕士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识到走通一个实验路线,在已知的理论知识下,需要大量试错和尝试多种实验方法。以微纳加工为例,匀胶后简单的烘烤、显影等都会影响整个加工过程的良率。因此,坚持重复、注重规范操作和认真分析实验现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者
能否给想要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师弟师妹们一些读研期间科研生活的建议?也可以是科研经验哦~
潘涛
进入研究生阶段,首先需要注意角色的切换,做科研不同于以往的书本知识学习。科研不是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努力就能获得满意成果的,其中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保持心态和情绪稳定就非常重要。此外,实验结果不满意时,不要直接把数据丢掉或者放着不管,坏数据也有它的价值,如果利用好了,说不定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姜信年
我觉得首先要避免“鱼与熊掌兼得”的想法。根据经验,在繁重的科研生活之余,我们往往只可以将剩余的精力投入到准备就业或深造的其中一件事中,否则很容易造成两方面都没处理的情况。此外,我觉得要想一想未来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而不应该将“钱”作为职业发展的唯一考量。师弟师妹们也可以将就业/读博的优缺点列在表格中,以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这样可能更容易快速做出选择。最后,选择性听取其他人的建议,主要遵从自己的想法。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背景、个人经历不甚相同, 大家对问题的看法有所差异,有些时候甚至会对自己造成误判。因此,大家可以多去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听一听他们的看法,但是一定要遵从内心,做出选择。挫折是常态,不要总质疑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学会与别人交往、多去运动。努力不等于科研,科研过程中应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要把科研当成生活的全部,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分寸、情绪稳定是需要修炼的必修课。
王维城
科研上,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意外,抱着这个心态,放轻松大胆去干,出了问题有老师们和师兄师姐在。深造方面,如果确定读博的话要尽早准备,找博士是一个长期的攻坚任务,大胆联系老师,多发邮件,收不到回信很正常不要气馁。
汤子云
我觉得首先是要多读文献,很多全新的灵感都来源于对新方向文献上的阅读,此外也能够通过文献把握领域发展的前沿情况。其次就是在工作中要调和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科研上遭遇的挫折需要用生活中的快乐来调节。最后,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在科研道路上要注意作息和日常的锻炼,一个好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苑子恒
平衡生活、科研与学习压力很重要。如果总专注于科研实验,就会常被多个任务内耗,进一步导致学习效率低,无法可持续地完成阶段性目标。因此,培养个人爱好和注重生活,平衡科研压力,有助于高效积累专业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
记者
师兄们能聊聊在组读研期间的收获吗?(例如学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
潘涛
三年研究生生活收获颇丰。在学术上,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初步领略了类脑计算领域的风采,拓展了视野和眼界。在实验室中,我熟练掌握了各种实验技术和科研仪器的操作,提升了动手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通过与导师、同学及其他科研人员的合作,我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学会了如何准确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及高效交流。在面对科研中的挑战和压力时,我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也在综合能力和个人成长方面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信年
对于我来说,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够较为独立地一步一步解决自己课题遇到的问题。
王维城
研究生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本科化工跨到了仪器方向,刚开始还是挺怀疑自己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能cover住,毕竟完全换了方向。研究生三年证明,只要我想干坚持干,肯定能做到的,往后不管是读博还是以后工作生涯假如要换其他领域,还是敢大胆尝试。
汤子云
课题组给予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断拼搏的决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也给了我在钻研难题和面对困难时的能力和继续深造的勇气,和π-Lab小伙伴们的相处也锻炼了我与人交际的能力。
苑子恒
遇到很重要的人haha,也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很感谢洪老师和刘老师的指导,让我能开展石墨烯基单分子器件的相关课题,在洁净室实验过程中也学习到多个大型仪器的操作和实验原理,让我受益匪浅。
记者
对于曾经在厦大π-Lab的时光,师兄们能否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呢?或者对未来的π-Lab和母校,有什么寄语吗?
潘涛
在π-Lab的日子是充满挑战与收获的岁月,不仅提升了学术能力,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愿π-Lab继续孕育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母校的辉煌更加灿烂。希望学弟学妹们不忘初心π-Lab心,勇于探索,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姜信年
祝愿π-Lab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工作顺利,做出更酷的成果。也祝愿厦门大学以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能够在化学化工学科继续发展壮大。
王维城
硕士三年在π-Lab过得非常开心,每天跟一群小伙伴玩耍,玩着玩着就顺利毕业了,就跟做梦似的,非常不可思议。
汤子云
非常开心能在未来的博士生涯依然与π-Lab的小伙伴们并肩努力前行,祝愿你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勇攀高峰,都能实现我们各自的目标,相信有你我的努力,π-Lab一定能越来越好。
苑子恒
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也感谢与各位小伙伴的相遇。祝愿π-Lab未来更加辉煌,厦门大学未来更加灿烂!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潘涛

主要研究方向与发表成果: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有机混合离子电子导体研究,发表《Advanced Science》 一篇。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姜信年

主要研究方向与发表成果: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柔性电子学研究,发表《Advanced Science》(共同第一作者)一篇。
毕业去向:罗格斯大学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王维城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科学仪器研发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汤子云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学传感研究,发表Analytical Chemistry第二作者一篇,一篇独立一作、一篇共一已成稿。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
π-Lab 2024届硕士毕业生
苑子恒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石墨烯基单分子器件的制备与电学测试的研究,发表国内发明专利一篇。
毕业去向:德国雷根斯堡大学
图文供稿:潘涛、姜信年、王维城、汤子云、苑子恒(2024届硕士毕业生)
稿件整理:曾巧珍(2023级硕士生)
编辑:曾巧珍(2023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