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凤凰花再度绽放,与即将起航的毕业生们一同迎接人生新的征程。在这离别之际,课题组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毕业生系列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四位即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博士师兄,他们曾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突破自我,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收获累累科研硕果,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以期能够让新一代立志于科研的π-Laber,在蕴藏着无尽的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怀揣着激情和勇气,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科研之梦,勇往直前。
记者:王佳
采访对象:2022届博士毕业生:周彧(提前毕业)、2023届博士毕业生:陈李珏、朱奕轩、徐伟
王佳
请问师兄们是在什么时间,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读博呢?师兄们认为什么情况下建议读博?
周彧
我是在2018年读硕士期间决定要读博的,当时进行科研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在课题推进上经常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因此觉得需要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对于什么情况下建议读博,我认为对科研充满兴趣的同学是比较适合读博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如果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需要深入的学术背景,比如从事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是比较建议读博的,可以增加自身竞争力。
陈李珏
读博的想法是从高中就有了,因为我比较社恐,觉得搞学术可能比较适合我,于是本科选择了化学专业。本科大三保研的时候,看导师看到了洪老师的主页,发现洪老师做分子电子学和精密仪器研发,跟传统化学化工老师的方向不太一样,对当时本科化学专业只知道倒瓶子的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当时就想来洪老师课题组。后面在小木虫上联系到了洪老师,洪老师视频给我介绍了组里的研究方向后,觉得洪老师人很亲和,方向也很前沿,就决定了申请直博,也感谢洪老师给我直博的名额。
对于什么情况下建议读博,实际上读博很看个人意愿,没有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只要想其实都可以试试。从导师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从兴趣出发,心态好,功利心没那么强,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善于交流合作。博士课题往往比较难,但不代表做出来能发好文章,甚至可能博士毕业都没能做出一个完整工作,没有好的心态确实很难坚持。大多数情况下博士课题都不是命题作文,科研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兴趣,很难坚持探索,但光有兴趣能力不够也很难成功。
从学生角度出发想要一个博士学位的话,只要心态好,能力足够胜任科研任务,都建议读博试试。
朱奕轩
在我硕士毕业以后并没有选择直接读博,而是选择去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愈发觉得自己更喜欢探索性而非重复性的工作,出于这种考虑,认为读博才是更好的选择。因此在18年开始就下定决心辞职读博。
对于什么情况下建议读博,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一定要对科研充满热情,对解决复杂问题感兴趣,那么读博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同时,博士学位也提供了更长的时间和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来对特定领域进行学习,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并渴望继续学习,读博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
徐伟
读博的想法好像一直都有,可能是“荼毒”于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承诺过的“科学家”的理想。现在回头看,其实在读博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些坎坷,走过一些弯路,但是读博的决心还是很坚定的。可能还是在毕业面对就业的人生节点时,仔细考虑过自己将来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自己的性格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偏于内向,且不喜欢去做过多重复性的工作。我内心觉得,在实验室里可以创造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分子结构,或者报道从来没有人发现的现象哪怕很小都是一件很酷且可以让我很开心的事情。
对于什么情况下建议读博,相信能够来到这里的师弟师妹一定已经很优秀了,且具备了极高的素质。如果希望继续读博,可能最重要还是要考虑,除去这个职业的一些光环和优势,自己是不是真心的喜欢这项事业。
王佳
在读博过程中,师兄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呢?
周彧
在读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研究方向不明确、实验失败、时间管理,情感管理等等。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是科研上的挑战,比如研究问题复杂、实验设计不当、数据分析有误等等。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比如,积极寻求导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或者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也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坚持追求科学真理。
陈李珏
遇到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课题不定时候的迷茫。我个人的解决方式就是多读文献,涉猎了分子电子学、等离激元光子学、超快光学、二维材料等多方向的文献,最后选定了超快光学与分子电子学技术结合作为自己的博士课题,是我有动力去探索的方向。
朱奕轩
因为本身是化学专业出生,最大的困难就是博士课题需要搭建原子力显微镜裂结装置。不同于工科生,理科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为了完成仪器搭建,首先要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为此学习了原子力显微镜和编程方面的知识;其次是多多交流,搭建过程中在遇到困难时我经常向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老师、同学交流,也和合作搭建仪器的海川师弟常常讨论,这样才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徐伟
遇到难熬的日子要调整心态,有家人的支持,老师的指导,还有朋友的安慰,相信不好的时光一定会过去。同时,失败的时候得学会告诉自己“没事儿”。实验做出来了食堂加个鸡腿,做不出来出去吃个火锅。然后和师兄师姐还有导师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时候,“证否”比“证实”更有意义,做不出来也是一种结论,不用太悲观,收拾好心情再出发
王佳
师兄们在科研方向的都是硕果累累的“老手”,能否给刚进入科研生涯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呢?或者说,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科研道路上的“看家本领”给大家吗?
周彧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对于刚进入科研生涯的师弟师妹们有帮助的建议:
1.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科研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和探索新领域。因此,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会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有助于你了解前沿研究进展、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提高表达能力等等。
3. 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科研往往需要与导师、同学和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因此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4. 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科研中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自己思考和解决。因此,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5. 坚持不懈和勇于尝试。科研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和勇于尝试。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下去,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陈李珏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文献量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要对整个领域的各个组在做什么,领域发展处在什么阶段,还有什么是未被挖掘的方向有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解分子电子学领域,也要了解其他单分子相关的领域发展,学科交叉是去卷的有效路径,非常适用于比较懒的人,比如我。我在博士前两年看了非常多的文献才确定了自己博士阶段想做的研究方向。还一点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分子电子学是学科高度交叉的方向,因此不仅需要懂化学,也要懂物理、电子、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别人讲,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不懂这个东西的人讲懂才说明自己懂了,也就是费曼学习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多和人讨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科研过程中经常需要找人帮忙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朱奕轩
科研不仅仅需要动手做实验,文献调研更重要。对文献的调研可以使你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定位更清晰,同也能找准更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而对文献的调研也不仅仅局限于最新文献,了解这个领域的经典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可以使你对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
徐伟
一旦选择科研就面临着至少五年不断磨练自己的持久战。在刚进入科研时,要先熟练掌握各方面的技能,比如常规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图谱的分析、汇报、画图技能、数据处理等等。同时,要整理出自己的“文献网”,读史、读典、读人。科研人是一个需要会读、会想、会做、会画、会写还要会说的六边形职业。随着自己硬件的提升,一些机会和灵感相信也会不期而遇。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特长。课题组内有很多不同方向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这些同学进行沟通,往往有机会出比较好的成果,容易事半功倍。最后,还有洪老师一直强调的,要培养自己的科研品味。
王佳
师兄师姐认为想要获得科研成果或者说顺利完成博士学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呢?
周彧
1. 坚定的毅力和耐心。科研工作会不断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因此需要具备坚定的毅力和耐心。
2. 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科研工作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交流和协作。
4. 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科研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未知、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
5. 对自身的反思和不断进步。科研工作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陈李珏
对于发top文章来说,运气第一,但运气也是建立在idea、数据分析、文章写作等基础能力上的。
对于博士学业,心态好第一。其次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方向选对了,在不是很划的情况下,博士毕业不是个很难的事。
朱奕轩
首先是要坚持和毅力,博士学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常地分析、评估实验方案和测试结果,这种能力对于研究设计和数据解读至关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重要,科研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主动积累和更新知识是科研成功的基础。最后还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可以促进信息交流、有效合作,并从他人的反馈和意见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徐伟
具有比较强的逻辑,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时刻需要保持的好奇心。
王佳
师兄们都选择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这样的职业发展道路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周彧
一方面是热爱科研工作和乐于探索未知,另一方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毕竟科研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工作。
陈李珏
最主要的是性格原因,觉得太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不适合我,社恐本恐。而且,我比较懒,喜欢时间自由一点的工作。但我也相信懒是第一生产力,让我会想办法避开困难路径,寻找简单有效的路径实现想要的结果。比起在实验室肝实验,我更喜欢拿有限的数据多思考,挖掘数据的本质,所以也非常幸运博士期间从事分子电子方向的研究,不用天天肝实验。另一方面,我喜欢学习各种高大上的技术,从事科研能接触到更多前沿的技术。
朱奕轩
首先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有兴趣,享受追求新知识、解决难题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喜欢挑战研究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科研工作通常是有一定灵活性的,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同时还能自主安排工作时间。
徐伟
首先,厦大和嘉庚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比较好,可以很好的支撑在博后阶段的科学研究。其次,是课题组各类人才的知识背景和软硬件支持可以让我继续学习和拓宽知识边界。最后是觉得,在高校里有机会在自己的人生各个年龄段都可以与年轻人相处,这一点非常的诱人。当然,喜爱科研是这一切的基础。
王佳
师兄师姐们即将远航,对于曾经在厦大π-Lab的时光,能否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呢?或者说对于未来的π-Lab和母校,有什么寄语吗?
周彧
在π-Lab的学习过程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收获了难忘的回忆。对于未来的π-Lab,我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开放和创新的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陈李珏
“我是一只咸鱼,不想承认,也不能否认。不要同情我笨,又夸我天真,还梦想着翻身。咸鱼就算翻身,还是只咸鱼,输得也诚恳。至少到最后,我还有咸鱼,不腐烂的自尊。”-五月天《咸鱼》
祝洪老师和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也祝π-Lab文章步步高升,实现正刊大满贯!
朱奕轩
在π-Lab的时光,是我学术生涯中宝贵而难忘的一段经历,也因为认识了大家感到非常开心。衷心祝愿π-Lab和母校厦大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也祝愿π-Lab的小伙伴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徐伟
最美的是这里的人儿。在厦园四年的时光好像没有留下遗憾,也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里。我遇到了喜爱的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同学。除了科研,我们周末一起去看厦门的美景,去吃地道的小吃,和曾经文建部的同学们一起激发出了很多好的创意,留下了很多怀恋的时光。也希望母校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发展的越来越好。也希望未来的π-lab实现最初的梦想,再创辉煌!
π-Lab 2022届博士毕业生
周彧

主要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理论计算方向研究;发表Nature Chemistry(共同一作)一篇,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共同一作)三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共同一作)一篇,Science China Chemistry(共同一作)一篇,Fundamental Research(共同一作)一篇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 博士后
π-Lab 2023届博士毕业生
陈李珏

主要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光电子学方向研究;发表Nature Materials(共同一作)一篇,Nature Photonics(共同一作)一篇,Science China Chemistry(第一作者)一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共同一作)一篇,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共同一作)一篇
毕业去向: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博后
π-Lab 2023届博士毕业生
朱奕轩

主要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器件的电机械特性方向研究;发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第一作者)一篇,ACS Omega(第一作者)一篇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 博士后
π-Lab 2023届博士毕业生
徐伟

主要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致发光方向研究;发表Nano Research(第一作者)一篇,Advanced Science(共同一作)一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共同一作)一篇,CCS Chemistry(共同一作)一篇
毕业去向: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 博士后
图文供稿:2023届博士毕业生周彧、陈李珏、朱奕轩、徐伟
稿件整理:王佳(2022级硕士生)
编辑:苑子恒 刘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