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凤凰花再度绽放,与即将起航的毕业生们一同迎接人生新的征程。在本期,我们邀请到四位即将去往国内或者国外继续深造的硕士师兄师姐进行访谈,他们将倾情分享在科研与求学之路上的心路历程,以期能够激励师弟师妹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与成长并明确关于未来求学深造的方向。
记者:王佳
采访对象:郑琰、路泰歌、李耀光、马成栋(2023届硕士毕业生)
记者
请问师兄师姐们是在什么时间,出于怎样的考虑决定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呢?
郑琰
我在决定读研的同时就决定继续读博。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想看看自己能走多远,能做到什么程度。既然有机会让我可以去研究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为什么不试试呢。
路泰歌
研究生入学就有读博的打算。研一对于读博的动机还比较模糊,可能只是着手一下科研。真正坚定读博可能到研二了,经过一年半的科研训练和课题的起起伏伏,感觉比较喜欢琢磨事情以及当课题有进展时候能获得成就感。出国的动机是想出去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科研环境。
李耀光
在研二上决定继续深造,这主要是受洪老师和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课题组科研氛围非常浓厚,我也受到了身边一些优秀博后和博士生师兄们的熏陶和鼓励。
马成栋
研一上学期结束。最重要的是经过半年多尝试后找到了感兴趣且合适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研究领域较好的发展潜力。
记者
选择硕士毕业继续深造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的呢?
郑琰
主要还是科研和课题上的困难吧,但对于科研来说遇到问题又太正常啦哈哈。这个时候我主要还是会多请教老师和师兄师姐,然后不断尝试,多做调研,调整方法,另外保持心态稳定。
路泰歌
当时比较担心文章还没发出来,没有科研成果吧。为了弥补这一点,当时我就仔细思考了跟我同时申请化学phD的申请人中,我在π-Lab这段时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当时确定了两方面:一个是讲ppt的能力+英语口语,一个是编程能力。于是我将科研介绍的ppt做得尽可能完备,甚至面试前一天还在小组会上用英语试讲了一下ppt。同时把写过的代码放在github加在了简历中,介绍了我是如何通过这些程序推进课题的。
李耀光
最大的困难是培养学术能力和积累科研成果。申博需要一定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成果,π-Lab完整的科研训练,锻炼了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汇报能力。洪老师和杨老师以及师兄们帮助我认真完善课题,反复修改文章,精益求精,这些在我的博士申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马成栋
难点是如何快速积累高质量的科研经历和成果。研二有段时间经常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强化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并行推进了多个课题,积累了最核心的一段科研经历。
记者
师兄师姐在准备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经验吗?(例如关键时间节点,筛选意向课题组,联系相关人员,面试准备工作等)
郑琰
准备时首先是做好是否确定要读博这个决定,如果确定了就尽量不要左右摇摆,心无旁贷地去做。然后是计划想申请的地区和研究方向,不同地区的时间点不太一样,我属于到处看看选手,战线拉的比较长历时8个月申过9个国家,做好信息收集其实全年随时都有机会,调查好对应需要的条件和材料早作准备。选择课题组通常结合研究方向和课题组网站信息,我还会考虑面试时的直接交流情况。面试时我觉得最重要是一定要自信,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路泰歌
注意博士申请的deadline,然后以终为始倒推每个时间节点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出国的话尽早考出来语言成绩,我在11月中旬才把托福考出来,12月1号就是申请的截止日期了比较惊险。
李耀光
国内申博要提前关注和整理意向院校往年的报名公告,大部分是在暑假开始联系。在寻找意向课题组时,可以遵循内心想法选择研究领域和目标院校。在联系导师时,可以多收集信息,多方参考,勇于尝试。面试可以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技能,表现出契合点和科研潜力。
马成栋
我是从研二下开始陶瓷的,以机器学习相关方向为例,如果不是手握多篇顶会顶刊拥有绝对优势,那么最好能在研二结束时争取到意向导师组的暑研项目,一些老师会更看重合作过程中申请者展现出的真实个人能力,以及合作是否愉快等。最终考核内容一般以课题报告 + 新项目考核为主。这些都难以临阵磨枪,重在日常积累。
记者
师兄师姐认为想要获得科研成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与品质?
郑琰
勤奋做实验,多加思考,比较好的抗打击能力和良好的心态。除此之外还要积德行善哈哈~
路泰歌
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吧。实验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了,关键在于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平时可以多看文献积累知识,在未来某个时候思考解决方案的时候灵感可能就会迸发出来了。
李耀光
师弟师妹们要锻炼文献调研能力,实验方案的拟定和执行能力,以及学术写作和学术汇报能力,要多和老师们以及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学习,多多思考,不断进步。
马成栋
1.方向,明确领域内什么是重要的问题,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味。
2.兴趣,能够让我在通宵科研却暂时没有好结果时依旧保持良好心态。
3.耐力,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科研,至少能保证成果的下限。
记者
师兄师姐们可以给想要硕士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师弟师妹们读研期间的科研生活一点建议吗?也可以是科研经验噢~
郑琰
没有一件事是白做的。失败的实验经历也好,暂时没用上的技能也好,大场面小场面的PPT制作和汇报也好,都是无法避免甚至非常必要的过程,我觉得不存在真正“没用的知识”或者“浪费的时间”,未来它们也许会帮助你或者这个过程本身也会改善你,尽量地去经历就好。
路泰歌
首先,我认为多跟老师和小伙伴交流很重要。多跟老师交流能让老师确认自己的科研进度,同时老师会对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多跟其他师兄师姐交流可以在科研上得到很多tips,少踩坑。
另外,还建议大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坚持学一些自己课题之外的技能,比如编程、科研绘图或理论计算等。虽然这些学习不会马上见效,但大量的积累不定就会在某个时间点会用得上,甚至对自己的课题有帮助。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李耀光
做事情要踏实认真,平时多向师兄师姐们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状态,在老师们的培养下慢慢明确自己要选择的道路。
马成栋
可以坚持每天查阅arxiv上的最新论文5篇左右(精度1-2篇 + 泛读3-4篇)以跟踪最新进展。平时多动手推导数学证明,多写代码,有想法及时记录,头脑中的内容经常是不严谨的,只有能完整的将Problem Formulation,Pseudocode,Proof等以论文形式写出来才能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
记者
师兄师姐可以聊聊在组读研期间的收获吗?(例如学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
郑琰
那可太多了,我觉得最大的一点是我们组有很多各种方向各种背景各种性格的人,在π-Lab学习和生活的这三年和各位小伙伴的相处让我在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能听到一些来自其他领域的建议,并能看到不同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收获。
路泰歌
感觉我主动学习能力和眼界得到了提升吧。我们组的老师们鼓励我们有diversity,拥有一些将来可以对抗“内卷”的能力,相比刚入学对于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也有勇气探索了。同时,我们组有非常多的方向,跟其他方向的同学讨论或聊天都会有很多收获,可能长期熏陶我们不自觉得会对一些跟我们离很远得领域也有涉猎。
李耀光
课题组给予的科研训练和学术熏陶是我最大的收获,同时π-Lab大家庭丰富的活动也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马成栋
我收获了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学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收获了一帮可爱的小伙伴们,他们在科研之余带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快乐。
记者
师兄师姐们即将远航,对于曾经在厦大π-Lab的时光,能否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呢?或者说对于未来的π-Lab和母校,有什么寄语吗?
郑琰
能够在π-Lab度过这三年对我而言非常幸运,能够认识各位小伙伴也非常开心,希望我们还会有机会重逢,也相信π-Lab一定会越来越好。
路泰歌
在这里的三年是我进步最大的一段时期了,感恩每位老师、师兄师姐和小伙伴们。离别并非结束,相信我们可以带着π-Lab不怕困难的精神继续前行,相信我们与π-Lab的故事还在继续。祝每位小伙伴更上一层楼,祝π-Lab越来越好!
李耀光
非常荣幸和π-Lab小伙伴们相互陪伴共度三年岁月,希望课题组未来顶刊多多蒸蒸日上。
马成栋
在各位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未来努力的方向。祝愿π-Lab能继续勇攀科学高峰,探寻人类知识边界。
π-Lab2023届硕士毕业生
郑琰

主要研究方向: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化学研究;发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第一作者)一篇,
Dalton Transactions(共同一作)一篇
毕业去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Tom Willhammar课题组
π-Lab 2023届硕士毕业生
路泰歌

主要研究方向: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子学和电场化学研究;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共同一作)一篇(Accepted),以第二或第三作者参与组内多篇SCI发表
毕业去向: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π-Lab 2023届硕士毕业生
李耀光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化学氧化还原晶体管研究;
发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第一作者)一篇
毕业去向:天津大学-胡文平课题组
π-Lab 2023届硕士毕业生
马成栋

主要研究方向:
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
毕业去向: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多智能体组
图文供稿:郑琰、路泰歌、李耀光、马成栋(2023届硕士毕业生)
稿件整理:王佳(2022级硕士生)
编辑:苑子恒 刘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