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又开,毕业再起航,临别之际,课题组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毕业生系列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π-Lab四位即将进入职场的硕士同学进行就业指南访谈。希望各位师兄师姐分享的宝贵经验和感悟能帮助大家更清晰的面对未来、用更高效的方式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记者:钟升
采访对象:2022届硕士毕业生左丹阳、董钢、钟家和、石杰
首先请师兄师姐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就业去向,以及为什么选择了这份工作。
毕业以后想去上海工作。本科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读的,本科期间也有幸获得CSC公派留学资格,在欧洲完成了毕业设计,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无论是人脉或者眼界,再或者是工作条件等方面,身处大城市可以获得更多机会。
目前秋招是签了字节跳动,工作方向是后端开发。选择这个工作是因为个人兴趣,比较喜欢这个工作方向。
目前的工作是vivo公司的品牌经理(海外岗),工作地是印度尼西亚。其实一开始这个岗位吸引我的确实是它的工资还有海外的工作经历,对于比较爱玩好动的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去外面看看,长长见识,而且还能极大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但再往深一层想,随着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的平均劳动成本也在随之上升,产业向外输出是必然的趋势(按照老美上个世纪的做法来看),东南亚恰好是这块产业的最好安置地。随着Shopee、Lazada还有Tokopedia等电商的崛起,东南亚逐渐成为了企业掘金的热门市场,谷歌、Meta、腾讯和字节等巨头也连番投资布局,所以我想着能够借此机会增加自己的国际视野,感受东南亚发展的脉搏,了解当地的情况并寻找发展的机会,为自己以后的创业之路寻找更多可供选择的环境。
就业去向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海思半导体部门。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出于对半导体与芯片制造的好奇与喜欢;其次是希望自己能够为华为的芯片业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也是对我
个人价值的认可与肯定。
在本科学习阶段,我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大三期间的课程大多数都是专业课,在要努力学好这些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实践和竞赛以争取保研资格,此外还要准备大四出国交流,想要的越多付出的就要更多,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可能没办法在未知的压力面前继续保持乐观的心态,而科研需要敢于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即使频频受挫也依然可以保持热爱的毅力,综合考虑下,我在确定保研之后就确定了硕士毕业去工作的目标。
研一的时候自己想做科研,努力尝试了半年,发现自己对科研提不起兴趣,相较科研,自己更喜欢解决工程问题,喜欢编程,所以后续在完成科研任务后,就花时间在找工作上。
这个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对行业发展的敏感程度。前者是因为我是一个很爱玩人,对新鲜事物时刻充满好奇心,我也喜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不敢挑战的事,这才能更好培养自己的能力;后者就是对目前国内外行业动态的直觉,比如说现在房地产泡沫,金融业萎靡不振,全球疫情下的旅游业受挫和IT企业的红利已过等情况,那什么才是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呢?我个人认为万物互联、物联网和智联网必定是后面发展的趋势之一,因为这样的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发展速度,而支撑这个方向发展的必然是制造业的一路高歌猛进,所以我就主要选择了硬件企业进行投递。
其实未来的方向还有很多:智慧农业、计算机与生物的交叉领域等等,所以自己也需要多看看实时动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计划和方向。
进入研究生以来一直对半导体与芯片制造有浓厚的兴趣,硕士期间自己也开展了晶体管相关的课题研究,但是发现科研更多时候是偏向于前沿理论的研究,而企业更多时候则是专注于具体的产业应用。相比于发表一篇前沿论文,自己更喜欢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因此决定毕业之后加入华为海思开启我的职业生涯。
想要毕业求职的师弟师妹应该怎么安排自己硕士期间的学习生活?
对于求职目标尽量明确一些具体一些,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准备。至于没有目标的话,建议多参与一些不同方向的工作,自己做过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学校和课题组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求职竞争力的机会,除了职业上的专业要求外,实践和竞赛等都是加分项,荣誉称号以及奖学金都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以上这些有好于没有,数量越多越好。但是科研一定不能落下,就业的前提是毕业,毕业得到保证再考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争取更多的加分项。
1. 如果想好了找工作,不走科研,首要是按照导师要求和学院毕业要求,先达到毕业标准,然后思考自己喜欢或者适合什么工作。
2. 完善自己的能力,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后上网看看这些工作有什么硬性要求,没达到就自己学习,补充知识,提前准备好职业所需技能树的加点吧。
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求职经历是真的狼狈,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没有完成,可以说甚至一点眉目都没有,但正值秋招季的来临,所以我就必须要一手准备科研一手准备投递简历,还有多一手腾出来找个实习(万一有机会参加呢),忙的不可开交,所以我在这段时间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未雨绸缪,科研计划提前做,论文要提前写等等(当然这都是万金油的句子了,以下来点干货)。
要获得心仪的工作,就必须要在前期想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后面再按照自己的意向做对应的准备,针对研发类岗位而言,就是多学习,多参加比赛,在研究生涯里参加一两次实习,争取在短时间内补齐自己的短板。如:我以后要去IT企业,那就可以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刷海量的题库;如果以后想从事制造业相关的工作,那就阅读硬件相关的书籍,参加相关的课程学习。如果是以后想从事非研发类或者编制内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多担任学院或者学校的重要干部职位,承担项目或者活动的组织工作,提前了解好相关荣誉称号、奖学金等的获得条件等等。这些都是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工作。
对于履历而言,简约、有针对性的举例子和突出重点是本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三条规则,但是具体实操涉及太多技巧,总结来说就是为不同岗位针对性地准备对应简历,用什么笔写什么样的字。对于研究生三年中完善自己简历的过程,也是不断锻炼自己和抓住机会的过程,就如之前所说的,每一次的比赛,每一次的实习和每一个荣誉称号,都将成为简历上沉甸甸的文字,但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争取和不断努力,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还是最好要做自己适合发展的。
如果是要准备求职的师弟师妹们,可以在研一研二的时候将更多时间用在科研上,以保证自己能够按时完成硕士论文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在研二下学期与研三上学期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准备秋招,从而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对于不同行业的求职有不同的履历要求,比如快消行业需要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互联网行业更多时候看重实习的经历、制造业会根据岗位的不同考察不同的专业技能,大家可以根据相应的行业要求去准备自己的履历。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研究生,首先应该完成好自己的课题项目,其次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如果能够发表一两篇paper,相信研究生三年的履历应该会足够漂亮。
师兄师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长远的规划与考量吗?
进入体制内工作就是为了稳定,关于长远的规划还是稳定。如果不幸今年没有成功进入体制内我会明年继续考,没有深造的打算。
就职业发展前景而言,互联行业里单纯做技术开发的晋升空间还是比较有限,而且年龄大了一些方面就比不过年轻人了,也可能产生职业危机,后期倒是可以转管理岗以谋求进一步的升值机会。虽然行业一两年不景气,但是风水轮流转,我会继续保持学习,保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另外找工作也不能只看钱,最重要的是集体、领导怎么样,做的事自己喜不喜欢,做的事有没有发展前景。
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调研在第二问中就已经谈到了,总结来说就是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对全球的商业运作模式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工作的行业近一两年不景气,我一定会选择深造的,有时候深造会给自己带来更加深刻的知识体系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深造也是一个进一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加专业,知识更加框架化和系统化,以后也可以考虑一下在职博士。
对于选择工作过程中各方面的权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行业的潜力要大要好,这里面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行业,一个是企业,首要的还是行业潜力要好,未来就算企业不景气还可以跳槽相关的行业,但既然需要选择一个行业进行深耕,那就要尽量选择行业发展前景好的,国家发展驱动的产业,在朝阳行业里的工作,升职加薪也不再是梦。
其次还是要待遇足够好,比如说“钱多,事少,离家近”,首选第一个,现在企业的待遇往往体现了一家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刚入职场的我们来说钱往往是让我们度过前期难关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也是为后续的投资理财创业埋下的茁壮的种子。而“事少”或者“离家近”的话,我就没有这么看重,有能力的人事再多也能高效完成,现在交通工具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离家再远也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要看有没有假期哈哈哈)。
现在很少有“钱多、事少、离家近、潜力大”的工作,关键取决于你自己最看重什么。如果想暴富就选钱多的,如果想轻松一点就选事少的,如果想常回家看看就选离家近的,大家根据自己的取舍来做决定即可。关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我总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长远的规划目前还没有仔细思考过,短期的规划肯定是在海思好好干下去,先丰富自己的技能库,增长自己的人生阅历,然后就是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这样才能把喜欢的人和事留在自己身边。
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或者经历吗?
在研二下学期一定要确定好目标的工作方向,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选择建议在研一研二的时候可以多听一听企业宣讲会或者就业分享会,多与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交流,往年的招聘动态也可以作为参考,投简历的时候一定要是海投,投出去十份能获得一个面试资格就已经成功了第一步。求职过程中的心态一定要放好,接到offer后也不要过于心急,一定要与HR沟通好待遇、工作地点以及晋升空间等问题,也不必盲目追求大厂或者高薪,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收集信息主要是在牛客网。求职过程中,开心的事就是接到offer,难受的事就是面到最后一面挂了。比较大的困难的话,就是转行找工作真的很难,和科班出身的竞争难度很大,投简历经常是石沉大海,简历接连被拒,但还是调整心态继续投。收到多个offer,先选大公司,再选自己喜欢的,再看发展前景,收入排后面。
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一般都是看牛客网、关注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消息、自己上官网进行投递或者是和一起准备秋招的小伙伴交流。
求职中最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或者请专业人士帮你一起做题,多去网站上搜索前人相关的面试经验,在面试前模拟一下面试中面试官可能会提到的问题并做准备(非研发的可以尝试准备一下宝洁八大问)。虽然秋招的时候简历是海投的,但是每一家公司的简历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还是要认真去准备每一份的简历,其实每一家你想去的公司都值得你花上前期几个月的努力以及一整天的时间去填写招聘的个人信息。
如果投简历接连被拒,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不要你是因为他们对你的才华欣赏不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而这个过程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企业的需求,尝试多样化的岗位简历投递,千万不要灰心,精彩往往多是压轴的。
如果收获了多个offer的话,那就可以按照第二、四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考量,待遇、福利、工作情况、工作地点、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企业动态等方面全方位评估每一个offer的优劣之处,还可以寻求一起秋招的同学的建议,还有家里人、朋友和老师的意见,综合分析,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
秋招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前期要去牛客、看准等各大招聘网站上收集招聘信息,根据自己要投的岗位准备自己的简历,然后就是海投、笔试、面试,最后收offer。求职过程中等待笔试、面试以及offer的过程是比较煎熬的,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当你的简历接连被刷时,当你很长时间都收不到面试时,不要心慌、不要着急,多跟周边的朋友交流,找出问题的所在,慢慢地就会收到面试和笔试了。我求职过程中最值得高兴的事情就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你一块奋战、一块准备笔试面试、一块收offer。
我们实验室是一个大组,请问各位师兄师姐在与导师和实验室小伙伴相处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大组中最大的问题是很难与所有人都有接触,这时候我们的组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大型活动博饼、尾牙,或者平常的公共服务这些,可以与其他方向的小伙伴们在科研以外多一些接触。另外,没有人能比自己更能对自己负责,凡事要确定自己能承担得了后果再去选择。组里还是有很多资源的,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都会有很多帮助。
和导师相处,多请教、多讨论、多提出自己有理有据的想法,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假设;和同学相处,多互帮互助、多交流、取长补短、协同进步。
因为课题组比较大,人比较多,事也比较多,所以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老师布置的日常任务也是需要好好完成的。其次就是课题组其他同学的需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可以多去帮助他们,自己吃亏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最好是要虚心求教。然后有什么不满的一定要向老师提起,比如说匿名群之类的,让老师知道你的诉求。也谈不上什么生存指南,来课题组半年后就什么都懂了hhh。
另外再说些小tips:
1.周报好好写,争取拿高分,因为那就意味着更多的工资和挣脱免打卡的束缚;
2.多去满足老师们的需要,比如说多参与一些需要同学参与的活动和比赛,多在老师面前露面,积极表现一下;
3.多些正能量,少一点负能量,想想以后我就是让他们妒忌的一个天才,这般磨练是压不倒自己的;
4.找个组内男/女朋友,共同“富裕”,哈哈哈~
对于刚入组或者已经入组一段时间的师弟师妹们,可以积极努力一些,多多主动、真诚地向师兄师姐们请教,不管是实验技能、实验室生存法则还是未来的发展规划,相信没有哪一个师兄师姐会拒绝一个真诚又勤奋的小伙伴,加油!说得不那么严肃正经就是多跟师兄师姐们约饭局,多给需要的师兄师姐们打打下手,总之就是要积极主动一些。
感谢师兄师姐对以上学习经验的分享,即将离开奋⽃多年的厦园,能否⽤⼀两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
总结⼀下在这⾥的时光呢,对π-Lab和⺟校有什么寄语?
在所有的关系里,我们一定是先成为自己再成为别的身份。
身为学子,学无止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更深的阅历让人的内心更加豁达开明;
身为成年人,万事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一定要多尝试,只有真正做过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同时也要拒绝内耗,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寄语:希望每个人都能脚踏实地,也能仰望星空,既有随处可栖的江湖,也有追风逐梦的骁勇。
我在π-Lab的三年里不仅学到了硬性知识,更学到了如何与同事相处,和上级领导相处,如何做报告,这些都很重要。
寄语:希望π-Lab越来越好,方向更多,培养更多人才!
总结我在这里的三年时光,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寄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很感激在π-Lab渡过的充实又珍贵的三年时光,感谢大家的担待与包容。
寄语:希望π-Lab能够越来越好,产出更多的大刊与精密仪器,培养出更多的scientist和engineer,也祝愿大家都能收获随心、得偿所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精密钨针尖制备方法开发及仪器搭建工作,发表专利1项
毕业去向:上海市公务员(待面试)
实习经历:2021年7月-2021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制公平科实习
学生工作&荣誉奖项:
参加活动:
2020年8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头雁工程”暑期实践队队员
2020年8月-2020年10月:话剧《长汀往事》剧务组组长
2020年9月-2020年10月:红剧《诺言》演员
2021年4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00周年院庆志愿者
2021年4月-2021年7月:红剧《罗扬才》导演
评奖评优:
2020年5月: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2020年7月:第六届厦门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负责人)
2020年10月:厦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20年12月:厦门大学优秀三好学生
2021年5月: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2021年11月:厦门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22年3月:厦门大学十佳志愿者提名
2022年4月:曾定奖学金
2022年5月: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2022年5月:厦门大学第八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
2022年6月:厦门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22年6月: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
学院学校担任职务:
2019年9月-2021年9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2019级7班党支部书记
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厦门大学研究生会组织部工作人员
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2021年9月-2022年6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材料与工业智能实验室党支部宣传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子学数据挖掘和软件开发工作,发表一篇论文
毕业去向:字节跳动后端开发
实习经历:蚂蚁金服后端开发
学生工作&荣誉奖项:
第六届厦门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分子光子学中基于自组装单分子层的电致发光仪器搭建与研究,已发表1篇论文和4篇专利,其中一篇发明专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毕业去向:vivo品牌经理(海外岗)
学生工作&荣誉奖项:
校优秀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福建省“挑战杯”二等奖、曾任院兼职辅导员、课题组安全员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自组装层研究,发表Electrochimica Acta(第一作者)一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共同一作)一篇,Small Methods(第二作者)一篇。
毕业去向:华为海思
学生工作&荣誉奖项:
2021年厦门大学优秀三好学生、2022年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
图文供稿:2022届硕士毕业生左丹阳、董钢、钟家和、石杰
稿件整理:夏钟升(2021级硕士生)
编辑:苑子恒 夏钟升
转载声明:如需转载请在本篇文章下留言,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