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访谈|博士生篇 - 科研指北

By
In 其他

导语


又到了凤凰花盛放的季节,美丽的厦园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子。这里不仅适合听海赏月,吟诵风雅,更有无数心怀赤诚的青年们在实验室日夜进行着科研工作,试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人生的定位与前进的航向。本期我们就请到了π-Lab三位即将博士毕业的师兄师姐来分享一下他们关于科研学习生活的一些心得体会。


记者:小吴

访谈对象:2022届博士毕业生郑珏婷、李瑞豪、马银杏(联培)



Q1:各位师兄师姐在科研方面都硕果累累,收获颇丰,相信一定都有各自独特的科研秘籍。能否给刚踏入科研生涯的师弟师妹们⼀些建议、分享一下经验呢?


刚进入科研道路的一段时间需要大量阅读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前期可能会比较晦涩难懂,但是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建议不要直接开翻译软件看文献哈~英文语境与中文语境不同,足够的阅读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于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另外,“搜寻信息”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采购材料仪器调研时的货比三家、从万能的淘宝找零件或替代品等,建议低年级的同学不要过于排斥采购类的公共服务。快速获取科研工作中所需的实验材料在推进实验过程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有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绊脚石。对于一些其他科研相关技能,课题组有一系列的微课供大家入门,进阶能力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多使用、多练习来提升。

      珏婷

仪器是实验的关键,深入理解仪器运行的底层逻辑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去进行实验以及分析实验,所以建议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在刚入学时可以多去了解下仪器的运行原理以及一些设定参数的执行逻辑。如果对编程比较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去读读程序的源代码。另外我们课题组也曾经制作过实验相关各方面的微课,多刷几遍也应该可以更好的帮助低年级同学快速进入科研状态。

      瑞豪

我的一些小小心得:

(1)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我认为科研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实验结果往往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期展开,此时多方面的尝试很重要,以现有的结果为参考依据,开放思维,就会有更多的思路和想法,这时是我们进步最快的时候。之前听讲座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过“当你发现实验结果和课本上不一样时,别着急,先再重复几次,如果结果还是一样的,那就是你的幸运。”分享给大家,望大家都能敢于创新。

(2)要勤动手、多积累技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文献这么说、那些文献那么说,我们看着感觉都对的情况,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多动手做实验,不能只看只想不去实际做,只有自己做出实在的数据才能真正说服自己,才是我们科研工作者应该采取的验证方式。同时,学校是学习进步的最好时间段,抽时间多学一些相关的技能,比如掌握处理数据和图像的各种专业软件、提升口头和写作的表达能力等,从而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3)要和导师多沟通交流。“得到导师的指导—做实验—实验结果反馈—有效沟通—快速解决—课题进展快速”是我所认知的最好的工作模式。只有善于和导师反馈自己的工作并和导师及时交流才能真正地达到高效工作状态。

银杏





p.s. 科研是一项可以使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工作~


科研不易,难免会遇到实验不顺或者低谷的时期,师兄师姐是怎样调节心态的呢?



“失败”的实验也是极具价值的,它们往往是课题关键技术问题的一种体现。对于实验不顺的情况,可以换一种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告诉自己“下次要避开这个雷点”。当某个实验连续失败次数过多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收手缓一缓,思考这些失败实验的共同点(实验中控制变量很重要~),有些时候往往是细节问题导致的,单凭自己也许并不能及时发现,建议多和老师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实验不顺或者课题低谷其实并不罕见,心情低落也是人之常情,不必太苛求自己每次都要乐观面对,可以将注意力先暂时转移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张弛有度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珏婷

科研不顺利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极为正常的。首先我们需要接纳这个事实,那就是就算我们十分努力那也会有相当大的概率遭遇到实验失败,所以需要做好“失败是常态”的心理预期。在遭遇瓶颈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手头的事情,去放松下自己的情绪,去听歌或者看看电影。等到消极或者压抑的情绪释放出去了,再去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课题,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瑞豪

我有两个方法:

(1)它强我更强:这是我最开始经常采用的调整的方法。当我遇到实验不顺利或这条实验方案走不通时,我会直面它,加强工作强度、不断去进行新的实验和尝试,直到得到一个满意的实验结果。这段时间都会比较累,但我会告诉自己只有做下去才能解决它才能走出低谷期。这个方法或许适合一部分同学。

(2)它强任它强:咱们人不是钢铁做的,总会有累的时候,我也不会一味地钻牛角尖,每天做实验逼自己。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做一些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会更能够让我们快速地有成就感和感到开心,对调整心态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们可以睡个懒觉、可以看个视频看个电视剧或综艺开心地笑一笑、可以去打个球、也可以出去吃顿好吃的,这些都完全没问题。在调节状态的时候完全放松就可以了,对效率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银杏


p.s.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快乐工作~



是在什么时候决定要读博的?又是为什么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是在硕士毕业工作了几个月后决定要读博的,萌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我的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专业性并不是那么强,和我理想的工作状态相差比较远,当时也意识到有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是有博士文凭门槛的,因此决定读博。

珏婷

我读博的念头是从中学就存在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感性一点讲,人这一辈子很短暂,匆匆几十年不过弹指间,有些事情不去做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读博能让你在一段时间内和很多厉害的人一起去探索人类知识的盲区,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客观的世界。并且,博士是最高学历,获得博士学位本身也是一件让人倍感荣誉的事情。

瑞豪

本科三年级开始考虑保研的时候。当时对科研非常感兴趣,对实验是怎么做的、文章是怎么发的等等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想着提高学历是挺好的,所以就选择读研;至于选择直博,我的考虑是“我想去尝试科研工作,那么保研的3年和直博的5年相比,后者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让我们开展自己想要探索的工作体系、能够深挖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充分考虑好自己是不是真正地擅长科研、喜欢科研及以后是否要从事相关的工作。当然,直博也会比正常的硕士升学更节省时间。”所以,我坚决地选择了直博。

银杏

p.s. hhh看来大家选择读博的出发点都不太一样啊



师兄师姐是怎样在博士生阶段的科研生活中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的呢?




我差不多在三年级刚开始的阶段确定了自己之后不走教职这条职业发展道路,也是逐渐发现自己相对于组织一篇论文,更愿意去多做几次实验,比较享受动手的感觉,因此决定走工程技术路线。求职的时候,需要针对意向企业、岗位对简历的侧重点进行调整。

珏婷

读博的过程注定是煎熬的,因为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大概率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所以我们就需要很努力地去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这同时也考验了我们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审视自身的优缺点并结合自身的喜好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其实是能越早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尽早去规划和为之努力就越是收益更高的。

瑞豪

就像刚才上个问题说的,我在5年的时间里完全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开发和挖掘,我更加了解我自己了。在做研究课题时,我发现我非常喜欢去解决一些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我推进课题进展的方向也会倾向于实际应用的领域,比如我分别做了一个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可工作温度范围上限和拓宽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可工作温度范围下限的工作,实现了其在更多应用场景下的更广泛的应用,这也都受到了电池在高温下的安全性局限、室温下使用受限等的启发。基于此,我发现我更喜欢做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工作,因此选择了就业,在电池商业化领域做一些工作。关于拿到想要的职位:我在构思课题的时候倾向于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做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可能更关心的事情,同时多学习一些和实际生产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行业动态,追踪行业内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银杏

p.s.人生的路由自己决定,希望大家尽早思考和准备,不要回避这个问题





看三位师兄师姐在博士期间都具有出国交流访问的经历,能否跟我们说说这段经历给你们的科研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去德国交流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开拓了眼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去看看”;另一方面则是学习到了很多实验技巧,物理系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与我们身处化院的π-Lab非常不同,但是Elke Scheer教授课题组在MCBJ技术方面的一些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诸如静电防护、芯片引线等细节问题我们之前没有留意,但是对实验成功率有极大影响。此外,欧洲的密切学术交流氛围也让我感受到不同的科研风格所蕴含的魅力。交流期间,我也有幸结交了一些新朋友,会见了几位旅欧的小伙伴,出发前的愿望清单都一一完成了,属实是人生中的一笔浓墨重彩。

珏婷

很感谢洪老师提供给了我们出国交流的经历,在出国交流的那段时间里我不仅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体验了异国的科研氛围,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其实,国外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和国内既有不同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或者说大部分习惯是相同的。但是,欧洲国家的生活方式更慢一些,可以有更多一些的时间去体味生活,其实这样的节奏反而会使得工作效率变得更高。所以我们也不必一味求快,慢下来的生活可能也可以激发更高的科研创造力和活力。

瑞豪

我非常荣幸能够去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交流了近2年,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

科研上:

(1)学会了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通过在国外实验室的锻炼,我好像略微懂得了怎么去不断开发自己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也在不断地训练自己让自己多观察多思考。

(2)保持进步状态。实验中遇到困难我会让自己不要气馁,每天坚持往前走一小步;实验顺利时我也会告诫自己不要骄傲,保持良好的状态继续努力,不断地往前走、往前做。


生活上:

(1)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摒弃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我自己不断改变,是我在国外体会最深的一点。

(2)看待事情的角度更宽了。交流的经历总是难忘,我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管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亲身经历过之后我们会发现从容的心态、稳定的心境很重要。我学会了更加多方面考虑事情、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银杏

W教授寄语:希望做学术的小伙伴还是尽量要出去看看,就算不为了科研水平,把英文练好也是很重要的——处在同样语言环境下会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真的不要太功利计较一年两年的时间,早两年拿到教职没有那么重要,每个短板都会很显著地制约大家人生的高度和广度,趁着年轻的时候要给自己的生命多一些选择。


我们实验室是一个大组,请问各位师兄师姐在与导师和实验室小伙伴相处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大组的优势在于多元化,这就意味着大家在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基本在组内可以得到有效的讨论,在各个兴趣领域都能找到同好,放下“高冷”能在π-Lab过得轻松一些~

珏婷

我们单分子电子学是一个交叉的学科,所以想要做出好的研究就需要同时了解很多领域的知识。同时,我们π-Lab也是一个有很多优秀小伙伴的课题组,所以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其中一项重要生存指南当然是要多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学习啦。另外,其实我们课题组也走出很多在高校、工业界和政界拿到了优秀offer的师兄师姐,课题组将来也会组织他们来分享自己求职的一些经验,大家可以多去和师兄师姐们请教,相信他们也会很乐意帮助大家的。

瑞豪

由于银杏师姐是联合培养,一般不在π-Lab办公,所以就不回答这个问题啦。





即将离开奋斗多年的厦园,能否用一两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下在这里的时光呢,对π-Lab和母校有什么寄语?




希望π-Lab永远拥有一份炽热,祝愿母校蓬勃发展,再续辉煌。山水有相逢,鼓浪再听涛。

      珏婷

新奇喜悦、困顿挣扎、开悟平和,这几个词大概就是在厦大求学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变化吧,非常非常感激美丽包容的厦大给我攀登知识高峰的机会,也非常非常感激π-Lab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祝愿美丽的厦大越来越好、祝愿优秀的π-Lab能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瑞豪

关键词:磨炼、成长、收获、青春

对π-Lab的寄语:虽然我没有实际在π-Lab做实验,但和π-Lab的好多老师和同学都有很多的交流并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祝愿洪老师和各位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愿π-Lab的朋友们能够乘风破浪,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祝愿大家都能收获美好的科研旅程!

对母校的寄语:从2013年大学入学至今,母校已陪我走过9个年头,母校一直支持着我给予我力量,祝愿母校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银杏




小编整理到此处的时候心里不无感慨,希望读至文末的你也能从三位博士生真诚的回答中找到星点解开迷津的线索,获取一份内心的丰盈与力量。非常感谢师兄师姐们的倾囊相授,π-Lab也祝愿各位毕业生永远有所热爱,驰往星辰大海。





π-Lab 2022届博士毕业生

郑珏婷

主要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器件制备及电学-拉曼联用表征方法研究;发表Small Methods(共同一作)一篇,Dalton Transactions(共同一作)一篇

毕业去向:厦门天马微电子 研发岗

出国交流:2019年8月~11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Prof. Elke Scheer课题组

获奖:

2019年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HORIBA Scientific仪器奖学金

2021年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晋大纳米奖学金




π-Lab 2022届博士毕业生

李瑞豪

主要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单分子器件高频特性研究,发表一作论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共一); Acta Physica Sinica

出国交流:2019年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Ismael课题组进行短期交流。




π-Lab 2022届博士毕业生

马银杏

主要研究方向: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相关研究,发表多篇JCR1区论文其中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有2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和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毕业去向:远景动力全球培训生

出国交流:2019.10-2021.04 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

获奖:

2018.07 鹿寨材料产业调研博士团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2019.04 赵玉芬-浙江永宁药业奖学金校级奖学金

2019.10-2021.04 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

2022.04 厦门大学金龙鱼奖学金




图文供稿:郑珏婷(2018级博士生),李瑞豪(2018级博士生),马银杏(2017级直博生)

稿件整理:吴思逸(2021级硕士生)

编辑:夏钟升 苑子恒




转载声明:如需转载请在本篇文章下留言,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