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与兴趣 Main Research
聚焦于电解液/固态电解质体系的智能化设计,通过融合多尺度计算(分子动力学、机器学习)与自动化闭环实验平台,建立组分-结构-性能的映射关系,实现电解液组分的协同优化;创新开发固态电解质界面工程与结构设计方法,构建多功能固体电解质体系,突破离子电导率与电化学稳定性的耦合瓶颈,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提供兼具理性设计与可规模化的研发范式。
学术成果 Publications
1. In-situ preparation of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glass fiber membrane for lithium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第一作者)
2. High-capacity, low-tortuosity LiFePO4-Based composite cathode enabled by self-supporting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laser drilling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第一作者)
3.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flexible quasi-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with high-loading cathode enabled by laser drilling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第一作者)
4. Porous polymer membrane with uniform lithium-ion transport via phase separation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第一作者)
5. Recent progress of multi-layer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Energy materials,共同一作)
6. In situ polymerized polydioxolane interlayer enabled dendrite-free argyrodite-based solid-state batteries (Nano energy, 共同一作)
7.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锂负极热熔加注装置及方法 (CN110380009A)
项目经验 Project Experience
1. 2023-08 ~ 现在 电解液智能筛选平台(宁德时代-嘉庚实验室联合项目) 项目经理 作为宁德时代电解液智能平台项目负责人,主导完成客户需求对接、技术方案设计与评审,牵头搭建自动化团队实现机器人化电解液配置及拉曼/蒸气压/粘度/电导率多维度表征系统。全程统筹设备研发全流程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协调多供应商资源以保障交付节点,目前已完成系统集成进入最终调试阶段。
2. 2024-01 ~ 2024-12 人工智能驱动的低温快充锂电池电解液研发系统(嘉庚实验室项目) 项目负责人
构建"自动配置-智能组装-高通量计算"全闭环研发体系,聚焦低温电解液原料筛选与配方优化。通过融合多目标优化算法建立动态组分分析模型,精准挖掘低温适配性原料并解析配比规律,最终开发出较传统方法性能提升15%的电解液配方,验证了AI融合自动化技术在极端工况电池研发中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3. 2024-01 ~ 2025-02 锂离子电池正极柔韧剂智能化筛选项目(豪能新材料-嘉庚实验室联合项目) 项目负责人
聚焦突破消费类电池能量密度瓶颈问题,系统性开发新型酯类柔韧剂体系:基于分子官能团组合与拓扑结构数据库的高密度计算筛选,结合自动化高通量实验平台对候选材料进行性能验证。最终获得兼具高压实密度(LCO材料的冷压窗口可提高0.1 g/cc)与长循环稳定性(85.4%@1000cls)的添加剂材料,实现吨级量产并导入苹果手表新一代电池,有效解决能量密度与寿命的协同优化难题。
4. 2024-01 ~ 现在 宽电化学窗口、高热安全性能聚合物电解质的智能筛选与性能研究(厦门市基金) 项目负责人
构建数据驱动/AI融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实现聚合物基底-增塑剂-锂盐组合的离子输运/热力学特性多维度筛选。创新设计原位聚合双层电解质结构,通过可逆热响应机制(高温触发局部高阻层阻断热失控,低温自修复恢复导电性)与电化学窗口协同优化(拓宽至5.2V),突破高能量密度与本质安全的兼容难题,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提供兼具智能防护与宽工况适配性的解决方案。
5. 2025-09 ~ 现在 热响应固体电解质智能研究方法: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物理机理协同解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项目负责人
针对聚丙烯酸酯基LCST离子凝胶电解质配方筛选效率低、相变机制不清等难题,构建了"数据生成-机理解析-模型优化"的智能闭环系统。首先通过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离子-聚合物作用网络对相变温度及锂离子迁移能垒的调控规律,结合自动化光固化平台制备梯度组分库,创新设计变温电化学-光学联用装置同步捕获电导率(σ)与LCST动态关联数据,建立首个σ-LCST演化数据库。继而采用多模态表征技术,通过原位拉曼光谱定量分子间作用强度随温度演变趋势,结合超声相变追踪解析聚集态结构重构路径,融合DSC-EIS联用数据阐明跨尺度耦合机制。基于上述实验与机理数据,开发机理嵌入的图神经网络模型,将离子迁移活化能、相变/焓变等物理约束方程融入网络架构,实现LCST/σ双目标精准预测,并通过逆向设计反馈优化合成参数,为新一代智能电解质开发提供理论范式与技术支撑。
教育背景 Education
(1) 博士,2018.09-2023.06,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导师:段华南
(2) 学士,2014.09-2018.06,四川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导师:任世杰
研究经历 Research Experience
(1) 副研究员,嘉庚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2023.08-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