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心得|冯安妮、候嵩军、严娟珠 JACS : 电导随尺寸增大的单团簇结

2022年8月,我们关于构筑纳米银单团簇结的工作,以“Conductance growth of single-cluster junctions with increasing size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01论文简述


利用分子尺度的物质单元作为功能性电学模块来构筑纳米电子器件,是进一步推动5 nm以下电子器件规模化发展的一条新的技术路线。通常,在小于5 nm的物理尺度下,由量子隧穿机制主导的电子输运过程会使得电导随隧穿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基于有机分子的纳米电子器件中,为制造具有长距离高电子输运能力的纳米器件带来了挑战。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具有精确结构和不同尺寸的纳米团簇能够被可控合成。其中,金属纳米团簇作为金属块体向金属原子转变的一个过渡态物质结构层次,具有介于离散的原子轨道与连续的金属能带之间的离散型能级结构,并且金属团簇的HOMO-LUMO能隙对尺寸具有依赖性,而HOMO-LUMO能隙是决定导电模块隧穿势垒并进一步决定隧穿衰减常数的重要因素。因此,金属纳米团簇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模型体系来构筑隧穿势垒可控的单团簇器件。


我们利用单分子电学表征技术,在室温和溶液条件下构筑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和形貌的纳米银团簇结。结果表明,纳米银团簇结的电子输运机制为相干输运。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大,其HOMO-LUMO能隙迅速减小,同时团簇-电极间的耦合强度逐渐增大,二者共同促使团簇结的电导随团簇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这一发现为我们对金属纳米团簇的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见解,对于将来设计基于金属纳米团簇的电子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论文TOC:左侧为利用机械可控裂结技术构筑单纳米银团簇结的示意图,右侧为纳米银团簇结和有机分子结的电导随尺寸变化趋势的对比图。



02

投稿心得


该工作投稿于2022年5月,加上首次投稿,一共两轮返修。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最终在2022年8月被接收。


对于论文能被顺利接收,我们有以下几点感想:


1.组织文章逻辑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一篇论文,我们应该尽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合理、容易理解的逻辑把内容和结论讲清楚,这对审稿人及读者理解我们给出的数据结果和要表达的观点很重要。


2.与合作者沟通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论文需要与合作者共同完成时,一定要经常与合作者沟通,并贯穿整个研究和投稿过程的始终。及时的交流和反馈能让论文的逻辑线逐渐清晰和统一,有助于激发出更多更好的想法。


3.认真回复审稿意见

认真回复每一条审稿意见,谦虚谨慎。我们在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尽量不要以抵触的心态去看待这些问题,要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论文,有理有据地去回答每一个问题,然后仔细修改文字。回过头看,审稿意见的回复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论文的质量。修改的过程有时候会有些许痛苦,但是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研究工作。

 //  

最后,感谢Pi-Lab为我们提供的优秀的科研平台,感谢洪文晶老师、杨扬老师,师佳老师以及刘俊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所有Pi-Lab的小伙伴!


相关论文:

Feng, Anni#; Hou, Songjun#; Yan, Juanzhu; Wu, Qingqing; Tang, Yongxiang; Yang, Yang; Shi, Jia; Xiao, Zong-Yuan; Lambert, Colin J.*; Zheng, Nanfeng*; Hong, Wenjing*,Conductance growth of single-cluster junctions with increasing siz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 10.1021/jacs.2c05856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5856?goto=supporting-info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闻链接
https://chem.xmu.edu.cn/info/1445/15894.htm


撰稿人:冯安妮

2019级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电子学

编辑:苑子恒 吴思逸